本报记者 吕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更加优化,创业带动就业效应进一步发挥,公共就业服务不断加强,有力推动了全体人民共建共享发展,有力夯实了共同富裕基础。现阶段,要坚持就业优先,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一方面要持续缓解就业总量压力,另一方面要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充分就业是高质量就业的基础,而结构性矛盾则是制约高质量就业的关键因素。”22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专题分组讨论会上,李静委员如是说。
提起结构性就业矛盾,梁静常委有话要说。在她看来,目前劳动力市场上,一方面企业寻觅急需的合适人才不容易,服务员、生产操作工等一线普工短缺;另一方面,部分劳动者知识技能缺乏,不能适应现代产业发展变化,求职和就业难度加大。
“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需要多措并举。”梁静建议,在加快制造业产业体系建设、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增强新兴市场主体活力的同时提升就业质效,加大重点领域、急需紧缺职业工种培训,完善与市场需求匹配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此外,还应发挥网络招聘平台“穿线搭桥”作用,建立一体化供需数据库,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
在安徽省政协主席唐良智看来,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短期看,要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就业监测分析,分类细化政策措施,使就业支持体系更为精准有效,稳住就业基本盘。长期来看,则要加强趋势性研究和宏观政策协同,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并持续强化,加强对就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新趋势的研判,特别是要围绕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人口老龄化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长期性趋势性问题进行系统对策研究,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薛澜认为,实现更高质量就业,还应改善公共治理,约束政府行为,真正改善企业和社会预期,“要鼓励创新创业,特别是创意行业等新兴行业发展,切实加强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高等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