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融媒体记者 王亦凡
就业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要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理顺就业供给端与需求端之间的关系,公共服务需要发挥重要作用。22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专题分组讨论现场,如何提供高质量就业公共服务,受到委员们的广泛关注。
在李朋德常委看来,当前就业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供需不平衡问题,需要通过建立更加完善的就业数据共享平台来解决。
“市场并不缺少劳动就业岗位供给,但需要相关就业部门梳理、实现信息共享,把供给端和需求端连接起来,进一步提高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匹配效率。”李朋德建议,应将就业培训与考核认证机制纳入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中,“通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善职业技能考核制度,让劳动者能够更快、更好地走上就业岗位。”
支树平常委将目光聚焦到跨区域间的就业供需难题。他表示,当前跨区域间的就业还面临信息渠道不对等、后续配套保障政策不到位等瓶颈问题,需要多方发力,健全完善跨区域就业协调机制。
结合工作实践和调研情况,支树平表示,关键在于建立起两个“资源库”。“一个是富余劳动力资源库,劳动力输出地列出‘求职需求清单’,动态管理、实时更新;一个是‘用工资源库’,劳动力输入地列出‘岗位供给清单’,分门别类,拉单列表,为劳动者提供信息支持。以两个‘资源库’为基础,劳动力输入地和输出地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对接机制更加完善,建立起区域间就业需求精准对接机制。”
“为更好发挥公共就业服务的作用,还应有稳定强效的后续配套保障机制。”支树平认为,对于跨区域就业而言,劳动保障措施是重中之重。要着眼于解决跨区域就业衍生出来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孤寡老人抚养、责任田耕种等系列问题,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跨城乡、跨区域流转衔接制度,让常住人口享有更加充分的基本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