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帅
一个药箱,一背就是半辈子;一座大山,一守就是23载。
对乡亲至亲至爱,对患者不离不弃,是贵州省安龙县普坪镇鲁沟塘居委会卫生室乡村医生潘凤毕生的信念。为此,她跨过千沟万壑,历尽千辛万苦,走遍千家万户。23年光阴荏苒,她用青春守护着苗寨乡亲们的健康。
“看他们幸福了,我就觉得幸福”
立秋一过,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逐渐凉爽起来。微风吹过,高高低低的荷叶相互簇拥着发出沙沙声,蓝天、白云、村庄、绿叶与荷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田园画卷。
清晨,位于普坪镇鲁沟塘村的深山苗寨尚未苏醒,鲁沟塘居委会卫生室乡村医生潘凤已经开始忙碌起来。她细心擦拭着卫生室的角角落落,再把出诊药箱里缺少的常用药补齐。
这个药箱,从1999年开始,她已经背了23年。
“嗡嗡嗡……”居委会微信群里不断弹出消息,“已经热闹好几天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祝贺潘凤再次获奖,也祝福她医师节快乐。8月17日,潘凤荣获2022年“最美医生”称号。继“最美妇幼天使”“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之后,这是潘凤获得的又一项荣誉。
对于乡亲们热情的祝福,潘凤有些不好意思,礼貌地一一回复。“做医生是我从小的梦想,不仅如愿以偿,还得到了乡亲们的信任。”潘凤笑着说:“我和乡亲们就像亲人一样,看他们幸福了,我就觉得幸福。”
在乡亲们眼里,潘凤是好大夫,更是好大姐、好“妈妈”、好“女儿”。
不到9点,70多岁的苗族老太王发珍推开卫生室的门。“听说闺女又获奖了,太好了,我不会摆弄手机,专程过来一趟祝贺……”她紧紧攥着潘凤的手。
这些年,每次来到卫生室,王老太都只要求开五毛钱的止疼片。可潘凤每次都坚持要给老人做个身体检查,“老太太只有特别难受的时候才会来卫生室找我,止疼片根本不对症的。”仔细检查后,潘凤都会对症下药,每次开的药几元到几十元不等,看诊这么多年,潘凤总共只收过王老太不到5元钱。
和王老太一样,在很多老人心里,潘凤就是自己的女儿。村里几百户人家,星星点点地分散在方圆二三十里的莽莽大山。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下了不少老人和儿童。对于不方便外出就医的老人,潘凤就背着药箱上门服务。老人们的身体状况,潘凤如数家珍。
“看到他们就想起父母,能为他们多做点就多做点。”对于无儿无女的家庭,上门看诊时,潘凤总不忘带些老人爱吃的东西。
潘凤知道,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为了让更多的人关心困难病人,她经常抽时间参加一些公益慈善活动。这些年,她争取到不少专家义诊的机会,还为不少困难病人争取到爱心善款。
多年来,有那么多离开大山的机会,潘凤为什么还要选择坚守?
“20多年,跟村民像亲人一样,这种互相信任的感觉很好。乡亲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这座大山也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怎么能叫坚守呢?”潘凤回答记者说。
“我想守护大山里更多的妈妈”
“小时候想做医生的初衷其实很简单,就是守护自己的妈妈。”潘凤告诉记者。
潘凤出生在安龙县普坪镇戈塘村一个边远的苗族村寨,整个村子地处半山腰上。初中时,潘凤的父亲患上中风,久病的母亲病情加重,让这个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哥哥出门打工了,母亲一周要打两次吊瓶。”小小年纪的潘凤背负起带母亲治病的重任。在潘凤的记忆里,小时候除了上学、做家务,就是背着母亲去看病。“到镇上要走十几里的山路,每次来回就是一整天时间。”潘凤哽咽地说:“真的太难了,当时就想,村里要是有个医生就好了。”
每次母女俩在路上走不动时,潘凤总安慰道:“没事的妈妈,等我当了医生,看病就没那么难了,到时我自己给你治病。”每当这时,妈妈总会笑得像个孩子。
实现梦想并非一帆风顺。因为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后的潘凤不得不外出务工,干过装修、摆过地摊、当过洗碗工……不到20岁的潘凤尝尽了人间冷暖。“以为一辈子就要这样度过了。”就在这时,家乡传来了好消息,给她带来了希望:当地卫校面向社会招生。
1995年,25岁的潘凤得偿所愿,考取了原黔西南州卫生学校。对于这好不容易得来的机会,潘凤格外珍惜,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那段时间,潘凤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早点学成返乡,治好妈妈的病。
可惜天不遂人愿,即将毕业时,潘凤接到了母亲病逝的消息。“当时好像天都要塌下来了。”潘凤说,没见到母亲最后一面成了她永远的遗憾。
学医归来,治好母亲病痛的愿望落空了。面对莽莽大山,看到那些和母亲一样善良的乡亲们,潘凤有了新的人生目标。
“妈妈没有得到救治,我觉得我应该为像妈妈一样需要帮助的人做点事,让他们能够感受到妈妈没来得及体验的幸福。”潘凤对自己说。
毕业后,同学们纷纷选择留在城里,潘凤也得到不少机会,但她却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大山。
1999年,潘凤成了村里唯一一名医生。没房、没钱、没资助,潘凤就在戈塘村租用民房办起了村卫生室。卫生室还未正式开张,就有人找上门来,一名产妇难产。此后,这样的病例屡见不鲜。
那时的戈塘村,山高路远,是典型的深度贫困村。“我每次接生都很怕出意外。”每当遇到上门要求接生的,潘凤都教育家属生孩子要去医院。“但总是临产了家属才上门,不接,良心过不去,接,风险很大。”说起当年的接生,虽然从未有过闪失,但潘凤还是心有余悸。
这些年,潘凤一共接生了1200多个孩子,处理了上百起孕妇生产危机。很多她接生过的孩子已经上了大学,回到村里总是亲切地叫她一声“凤姨”,她也真正成了大山里妈妈们的守护者。
“现在,经过多年的宣传教育,大家的生活条件好了,意识也提高了,知道把产妇送医院,我也终于不用再担心了。”潘凤笑着说。
坚守点亮希望
多年行医,潘凤得到了村民们的尊敬和信任,但收入低曾经一直困扰着她和家人。从1999年到2007年,由于付不起房租,潘凤搬了三次诊所。随着孩子的出生,潘凤一家生活压力也愈发增大。“买不起奶粉,小孩出生后一直吃米浆。”丈夫周波不止一次提出离开村子。
乡亲们听到消息,都纷纷找上门来。“怕我们过得不好,他们都拿来了自家的鸡蛋和菜。”村民们的真心挽留,让潘凤怎么也迈不开离开的脚步。这里是她的梦想,也是她的方向,她熟悉这里每个人的健康状况。村民们离不开她,她又何尝离得开这片土地?
2008年,当地政府帮助免费建起村卫生室,夫妻俩也总算安定下来。搬进卫生室,诊疗条件比之前好了很多,配备了基本桌椅、担架、血压计等用具。后来,又开始发放村医补助。这些年,村里又陆续有几位年轻医科大学生选择返乡从医,潘凤的队伍愈发壮大。
潘凤的坚守,从一个侧面见证了村民看病难、看病远、看病贵等问题的极大缓解和改善。作为贵州省人大代表,潘凤还常常通过院坝会等形式,收集社情民意。每年贵州省两会,潘凤都会围绕乡村医疗改革、乡村医生待遇保障、乡村医生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不少意见和建议。
不出诊的日子,潘凤依然是忙碌的,既要给人治病,还要盯着自家孩子的学习。潘凤的诊所就是他们的家,一家人住得虽然简陋,但生活却简单而快乐。
只有寂静的夜晚才是真正属于潘凤一个人的时间,她为自己置办了一盏还不错的台灯用于学习。“每次遇到自己处理不了的病情,我就想一定要再多学点医学知识,帮助更多的乡亲。”潘凤说。
做村医23年来,风里来雨里去,潘凤走遍了方圆二三十里的家家户户,不知走坏了多少双鞋。“我这一生留在大山,虽然受了很多挫折,对家人也有很多亏欠,但能守护乡亲们的健康,我不后悔,挺值得的。”潘凤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