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路强
在陕西,去年十四届全运会和今年省十七届运动会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对体育健身的热情。大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全民健身更加活跃,体育消费的需求更加旺盛。
如何在持续释放全运效应的过程中,为体育消费市场“再添一把火”,8月12日,陕西省政协召开“培育体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月度协商座谈会,省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与省有关部门负责人一起,为推动全省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繁荣发展,协商交流,凝聚共识。
2021年,陕西省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支出1433.3元,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568元的5%,占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9347元的7.4%。然而在消费项目中,实物型体育消费支出较高,占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支出的58%;观赏型体育消费支出较少,仅占4%。
结合前期调研了解的情况,省政协医药卫生体育委员会主任杨育生表示,消费结构不够优化,一方面表明,受收入水平所限,实物消费作为刚性支出,依然占据主体;另一方面说明,体育健身休闲和体育竞赛表演等参与型、观赏型业态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
“支出花到哪儿去了,相当一部分可能是购买服装、器材等,但本省的产业却没有从中受益”,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大数据总工程师贾晓刚一针见血地指出,“即便有些产品是我们生产的,但是贴了别人的牌子,我们的产业不具备品牌优势和规模优势。”
“我省体育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下游,包括赛事、体育场馆及体育教育服务领域,缺乏诸如体育器材、服装及互联网体育平台企业等产业链上游产品型的龙头企业。同时,体育与科技结合度不高,偏向制造和代工,不具备核心研发能力。”省政协委员、蒜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少毅补充道,陕西省体育产业发展迫切需要实现部分代工企业由产业链低端向高端转变,由制造向产品设计、品牌营销转变,由贴牌生产向自主创新、自主品牌转变。他建议,围绕“体育+科技”,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成果产出机制,鼓励企业设立各类新型研发机构,通过市场化机制强化成果转化意识,提高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
谈及观赏型体育消费的短板,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史兵不无遗憾地说,“我们的职业体育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一度拥有参加国内顶级联赛的职业足球、篮球等多支高水平职业俱乐部,西安被称为金牌球市。然而,目前全省已没有顶级职业俱乐部了。”他认为,陕西高水平职业俱乐部之所以匮乏,主要在于职业化程度低,政府支持职业体育发展的政策不明朗,现有的政策缺乏针对性。他建议,积极开发以职业体育赛事为核心的新兴业态,形成“职业体育+产业”体系。
关于体育赛事,省政协常委、省工商联副主席李瑛表示,“可以鼓励各地市以足球、篮球、羽毛球、马拉松等社会关注度高、群众参与性强、综合效益好的项目为重点,打造一批群众喜爱、参与性强、影响力大的体育品牌精品赛事,形成‘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季季有高潮,全年不断线’的社会氛围。”
“相比健身设施、体育文化宣传等,乡村更缺乏赛事,城乡居民缺乏在乡村参加比赛的机会。”长龙体育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吉云波提出,应加大乡村赛事谋划和投入力度,将赛事作为农村体育工作开展和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抓手,发挥赛事引流和辐射作用。
“7月10日,国家体育总局印发《关于体育助力稳经济促消费激活力的工作方案》,将体育消费上升到稳住经济大盘、确保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的战略高度。”杨育生说,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体育在扩大居民消费、推进产业升级、培育新兴业态、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全民健身中的积极作用,为体育产业发展和消费增长注入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