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继新
进入互联网时代,知识生产去中心化、知识内容碎片化、知识多元化、知识获取便捷化成为时代特征,价值判断、知识选择、和为谁服务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最活跃阶段,知识吸收能力强但判断能力弱、知识掌握容易但转为实践能力弱,亟待进行价值引领、对接产业及增强实践以提升能力。因此,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将价值观引导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提升课程育人价值;如何解决人才培养与新经济时代产业需求对接不畅、良性互动不足问题,提升高校人才供给能力和水平;如何解决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不充分问题,提升学生创新动力、创新意识与能力,就成为当前经管类专业教育教学面临的普遍问题。
打造思政案例教学体系,形成育人合力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经济学、管理学类等专业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
因此,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将中国案例融入专业教育课程。在专业课程中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优化教育方式,并将课程思政内容和方法列入教学大纲之中,特别要根据《纲要》提出的任务和目标,对标对表明确经管类课程思政建设标准、任务,强化政治认同和家国情怀教育。其次要将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团队协作等融入理论和实训课程。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如情景模拟、邀请企业家开设“创业导论—与企业家面对面”等课程,弘扬企业家精神,强化职业道德。第三,要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社会实践课程。积极对接国家及地方各类文化创意产业机构,多种形式进行产学合作共建,推动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文化产品创意大赛等,在创新创意和创业中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家国情怀。
打造产教融合培养体系,达成人才供需匹配
《纲要》提出,专业实验实践课程,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为实现这一要求,首先经管类专业在设置上要对接产业发展实践。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围绕首都“十三五”规划将北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城市这一目标,2016年新增经济与金融专业,更新工商管理和会计专业培养内容,设置数字营销、财务大数据、互联网金融方向,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产业需求。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对接产业一线,在培养方案中明确实践学分要求,探索“实地观摩—项目进课堂—专家进课堂—学生企业顶岗”的产业人才培养方式,通过课堂教学、模拟实训与企业实践有机嵌入,实现人才培养各环节无缝对接。第三,推动校园文化教育与企业经营文化对接。将企业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通过暑假学生企业实践、考察等活动不仅使学生意识到企业激烈竞争的现实,更体会到质量意识、效益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等企业文化。
打造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做到知行合一
《纲要》提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注重让学生“敢闯会创”,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这要求高校,首先建设完整的创新创业资源体系。如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基于创业经历的6个阶段(即创意培育、商业计划书、资金募集、内部管理、外部合作和企业上市),整合优化创业有关的课程资源,采取模块化教学方式,设计出完整的创新创业教学培养体系。其次,提供创新创业训练平台。特别是积极开发利用创新创业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形成“创新创业经营决策模拟实训”等实践课程,形成对企业运营、商务交往、创业体验的实践认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动力。第三,鼓励学生参加专业竞赛,打造实践基地。如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建立了由专业教师、校外企业家队伍等组成的创新创业指导团队,聚焦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完善学科竞赛管理、拓宽创新创业实践渠道,实现“教”“训”“赛”“用”各环节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四轮驱动,推动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和创新发展,提升了人才培养实效。北方工业大学每年上千名学生参加“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GMC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等学科竞赛,与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石景山工商联、宁波银行(北京)等单位建立了校外人才培养实践基地,每年组织两千余人次学生深入企事业单位,发现并解决单位运营管理问题,实现校园到企业的合理衔接。
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坚持“育人与育才相统一、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人才培养理念,将“课程讲授与思政育人相结合”“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相结合”“‘学—训—赛—用’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充分重视思政价值引领,重视产业需求,重视创新创业是培养新时代高水平经管类人才的必要选择。
(作者系北京市石景山区政协副主席、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