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生态周刊

方正林区:靠山吃山新“吃”法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8月25日   第 06 版)

本报记者 王硕

“过去,我们都在山上干活,后来为了保护森林,不砍树了,我就开起了小卖部,后来又办了民宿。现在收入比之前多多了。”黑龙江省方正县居民徐义堂满面笑容,带着记者来到了他收拾得干净利落的民宿小院。他指着旁边方正林业局有限公司红旗林场场长、场级林长侯振洲说,“得感谢他们,给我们想办法,不然我们也不知道咋整。”

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国有林区改革之后给普通民众带来的变化。

作为全国最大的重点国有林区,黑龙江森工系统在70余年的开发建设史中,累计为国家贡献木材5.2亿立方米,年产量最高峰时达到1260万立方米,当时中国每10根木头就有3根半来自黑龙江森工林区。

2000年,黑龙江森工林区全面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2014年4月1日,全面停止木材商业性采伐。森工人放下斧锯,拿起锹镐,从砍树人变成了护林人、育林人。

森林保护了起来,可是停伐后,人的生计又该怎么办?近日,记者来到黑龙江首批重点国有林区改革试点单位之一方正林区,以此为窥镜,探寻近20年来的变化——

生态立区 砍树人变护树人

1958年建局的方正林业局,一度拥有5万名林业职工,施业面积达20余万公顷,曾经是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改革的“大头儿”。

2014年4月1日,黑龙江省国有重点林区商业性采伐全面停止。干了几十年的老工人,抹着眼泪将油锯、绞盘封存入库。

“放下油锯,我能干啥?”曾经的伐木工人们都很焦虑。“靠山吃山”成为他们的首要方向。可怎么“吃”就得讲究艺术——

作为黑龙江首批重点国有林区改革试点单位之一,2019年8月,方正林业局全面转企,改制为方正林业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方林),率先迈出改革步伐。

伐木生产时期,方正林区的森林覆盖率不断缩减,生态屏障也受到威胁。当地人心里都明白,“没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其他战略都是空话。”

为此,方林把生态立区立为战略之首,通过森林抚育、植树造林等,不断修复生态环境;同时加大对违法破坏天然林的查处力度,建立护林巡林管理机制。

据方正林业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辛文家介绍:自林长制实施以来,方林建立健全了局场两级责任体系,600多个生态护林员、20万公顷林区全面落实了保护责任人。同时,建立了林长+警长,林长+检察长,林长+法院院长的工作机制,全面构建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保护新格局。

走进红旗林场,参天大树高耸,流水潺潺,步步是景。正深呼吸着沁人心脾的草木香,突然看到,不远处,一条一米长的蛇正悠闲地穿行在山间小路。

“不用怕,这种蛇无毒。”侯振洲笑着告诉我们,由于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现在在林子里遇上小动物是常事。

这不,今年年初,方林施业区内两次发现了对生态环境要求极高的东北虎足迹。“这充分证明林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方正林业局有限公司总经理谌建华说,近年来,方正林区已经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和覆盖率“三增长”,连续41年无森林火灾。

擦亮生态旅游“金字招牌”

周末早上九点,通往红旗林场的山间公路上,汽车来来往往,停车场上已经没有多少空位。这正是方林着力打造的国家4A级景区鸳鸯峰的繁忙场景。

鸳鸯峰景区山高林密,奇石秀丽,泉水淙淙,空气中负氧离子最高可达10万个/立方厘米。鸳峰和鸯峰千百年来并肩而立却又隔空相望,成为独特一景。

2017年8月,当地在两峰之间建设了玻璃栈道,成为黑龙江省内最长的高空玻璃鹊桥,瞬时成为网红打卡地。站在鹊桥上俯瞰,不仅可以将壮美秀色尽收眼底,还可挑战脚踏悬空,步步惊心的刺激。

不仅如此,当地还配套建设了高空玻璃漂流、森林极速滑道等,增加了旅行的体验性和趣味性。

沿山而下,半个多小时车程便是响水河,这里可持续3小时的漂流也成为亮点,吸引着八方来客。

方正林业局有限公司旅游管理部部长徐丛亮介绍说,通过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当地森林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已初步形成了以鸳鸯峰景区为代表,以响水河漂流、红旗森林康养中心为特色的森林生态旅游格局。如今正在结合滨水旅游城镇建设,规划旅居式高端康养项目,探索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新路径。

旅游的内涵及深度也不断拓展。

在松花江畔,为还原林区历史,当地修建了“林海岁月”主题公园,里面展现了林区木材吊车、运输车、工人伐木等景象,现已成为“宜人宜居宜游”滨江城镇的另一亮丽风景线。

8月18日,在绿色中国行——走进美丽方林暨全国三亿青少年进森林研学教育活动上,方林发布了3条研学线路。

比如,鸳鸯峰景区的多彩森林研学线路,青少年可以看到不同海拔上多种植被的变化特点;在一线天站点,多年地质变迁形成了的千奇百怪的石阵,不仅让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对青少年了解地质地貌很有帮助;还有原始森林步道,乔木、灌木错落、野花摇曳,地衣苔藓遍布其间……在防火基地的研学项目里,青少年还能登上瞭望塔了解和体验防火队员一天的工作流程……

正是凭借着这些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鲜明的旅游特色以及优质的旅游服务,方林景区品牌影响力、游客满意度显著提升。近5年来,接待游客超45万人次,打出了生态旅游的“金字招牌”。

特色林下经济成为“致富秘籍”

除了规模化地发展生态旅游,让更多的林区百姓通过“这片林”富起来是方正林区一直追寻的目标。而特色林下经济正是方正林业局有限公司摸索出的“致富秘籍”。

“这是我承包的400多亩山地,你看那些都是我种植的刺五加。”曙光林场刺五加种植户王斌拿着镰刀一边打理着杂草,一边给记者挑着可以“入眼”的刺五加苗。

王斌说,由于自小生长在林区,他对野生中草药比较了解。作为“寒地龙药”之首的刺五加具有“补中益精、坚筋骨、强意志”的作用,林区人大都用它的果实来泡酒治疗神经衰弱,因此,他很看好种植刺五加的前景,第一个承包了山地。

“这些苗子都是公司免费提供给我们的,而且还提供免费的技术支持,更有很多优惠政策,比如林场把森林抚育任务优先分配给我们刺五加栽植户。再过几年,我的刺五加成熟了,公司会统一收购,到时候收入应该不少。”

这里像王斌这样的种植户不在少数。方正林业局有限公司森林经营管理部部长周乃君介绍:他们经过多方调研论证,将刺五加确定为北药重点产业项目之一,已制定了一期16万亩刺五加发展规划,建成500亩育苗基地。同时,公司与承包户合作经营,按照公司20%,承包户80%的比例进行效益分配。

除了刺五加,当地还发展木耳、赤松茸、五味子,养殖肉鸡、狐貉、河蟹等,林下经济发展得有声有色。

这不,在星火林场,场长徐坤说,当地已有63家农户参与黑木耳种植,生产菌包厂有4个,日加工达5.3万袋,个别黑木耳种植户年纯收入可达30余万元。

“以人护林,以林养人”。正如记者看到的,放下油锯的林区改变了“一木独大”的经营模式,正立足寒地黑土,打好寒地、绿色、有机三张王牌,构建起“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产业带基地,基地连万家”的产业化发展格局,生动展示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实故事。

2022-08-25 王硕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9917.html 1 方正林区:靠山吃山新“吃”法 29,91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