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水利部原部长 鄂竟平
经过深入论证、艰辛建设,南水北调一期工程于2014年12月建成供水,第一次在我国的四条大江大河实现了水资源配置的“南北互济、东西互补”。
一、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南水北调工程时指出,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是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南水北调工程规划为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分别从长江的下、中、上游向北方地区调水,年调水总规模448亿立方米。工程供水范围145万平方公里,覆盖我国近半数的省区市。其中东线给江苏、安徽、山东、河北、天津等调水148亿立方米,中线给河南、河北、天津、北京调水130亿立方米,西线给黄河流域的9个省区调水170亿立方米。已建成的东、中线一期工程,年调水量分别为89亿立方米、95亿立方米。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南方土少、北方土多,北方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4%、人口占46%、耕地占63%,国内生产总值占44%,但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由此造成水资源与人口、生产力供需矛盾极为尖锐。不但无法满足生产、生活需求,还导致河流干涸、地面沉降、生态恶化。面对严峻局面,党中央及时作出开工建设南水北调工程的决策,这是顺应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从实际出发作出的正确的战略选择。
二、南水北调工程取得了难以估量的巨大效益,充分证明党中央的决策完全正确
截至目前,南水北调一期工程累计输水总量超过56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达1.5亿人,所发挥的经济、生态、社会和安全效益难以估量。
(一)重构了我国江河格局。南水北调工程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联接,构建起我国江河“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水运连着国运。南水北调工程对我国水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必将重构我国经济格局、生态格局和战略布局,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二)北方供水保证率明显提升。通水以来,沿线40多座大中城市280多个县区用上了南水北调水。在中线,各城市供水保证率从最低不足75%提升到95%以上。在东线,各受水城市的生活和工业供水保证率从最低不足80%提高到97%以上,不仅为沿线居民提供了生活保障水和生产必需水,也成为了应对旱灾等极端天气的“救命水”。
(三)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沿线受水区水质全面提升,民众饮水的幸福体验发生了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历史性变化。同时,为我国新增了两条一千多公里的绿色水生态景观带,民众亲水、护水、惜水,亲近大自然的氛围愈加浓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四)受水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受水区日益恶化的水生态环境正逐步得到遏制和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全面推进。通过生态补水,“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现象得到根本扭转。白洋淀水环境和水生态持续改善,雄安新区建设有了充足优质的水资源支撑。结束了华北地区地下水水位持续多年下降的历史。
三、南水北调工程将沿着高质量发展之路继续前行
南水北调工程的核心任务是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同时自身也需要高质量建设。
目前,中线后续工程已开工建设引江补汉工程,东线二期工程的前期工作已近完成,西线工程的论证正加快推进。各有关方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以我国江河“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主骨架和大动脉为基础,加快构建起“系统完备、功能协同、集约高效、空间均衡、互联互通、调控有序、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国家水网,从而更好匹配人口、生产力布局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最终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描绘的美好愿景:“水网建设起来,会是中华民族在治水历程中又一个世纪画卷,会载入千秋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