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财经周刊

“两社”联动促振兴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9月06日   第 06 版)

本报记者 江迪 通讯员 张根林

新龙村的新试验

走进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娄庄镇新龙村,大棚里江苏省农科院新研发的各式蔬菜长势正旺。

“过去新龙村是薄弱村,土地流转出去后,很多农民拿了点流转费就外出打工了,村集体也没啥收入。现在我们搞起了‘两社’联动,还团结了省农科院、区供销合作社等方面的力量。”8月29日,新龙村村书记夏斌介绍说。

夏斌说的“两社”联动,是姜堰区推动的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动。这是姜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个赋能项目。旨在以党建引领为方向,以富民强村为主题,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可持续的乡村振兴。

“‘两社’各有优劣,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在体制机制上缺乏灵活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资源整合、政策支持、组织实施等方面缺乏保障。通过‘两社’联动实现两种经济组织的协调与互补;通过引进专业合作社的资金、人才等资源,解决村集体独资办项目的诸多制约要素;通过融入专业化、市场化的管理考核手段,进一步优化产业项目运营机制。说到底,实施党建引领‘两社’联动,目的就是推动二者之间优势互补、扬长补短,催生‘1+1>2’的叠加效应。”姜堰区政协主席戴兆平介绍说。

过去,新龙村的村民不是没想过种好品种、卖高价格。但是几个农民跑去找农科院或者是大企业,总觉得“气短”。“两社”联动后,村集体出面去和科研院所、企业谈,得到各方重视。如今,新大棚建起了,新品种送来了,村里与周边大型商超签订长期定向合作协议。不仅农民个人能增收,预计还可增加村集体收入26万元。

抱团的菌菇

村集体也在和村民谈。在三水街道桥头社区,泰州市食用菌产业服务中心正在紧张施工中。这个产业中心就是桥头社区“两社”联动项目。

桥头社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香菇产业,现有村内种植户300余户,种菇面积逾1500亩,已成为全省最大的香菇基地,全年累计销量达8000吨左右,产值超亿元。

“香菇产业还是大而不强,散户经营占绝大多数。菌菇种植的用工季节性很强,村里的劳动力不足。还没到用工季节,桥头的6家专业合作社就得提前上门带着礼品和定金去抢工人。种出了菌菇,各家还是相互压价。大家规模都不大,新技术也不好用。”社区党总支书记陈余红说。

借助“两社”联动的东风,桥头社区全力推进菌菇产业提档升级、抱团发展。“村民们不一定听专业合作社的,但是都听村干部的。‘两社’联动后,干部出面,把工作协调起来。我们成立了桥头食用菌合作联社,对菌菇进行统一品牌销售、统一菌袋生产、统一分配方式和统一生产规模,彻底解决合作社成员心不齐的困境,真正提高市场定价话语权。同时,我们还加强技术引进,试验种植羊肚菌等菌种,投资建设菌棒机械化生产线和智能化培菌室,提高菌棒成品率。我们还与深加工企业合作,研发食用菌深加工产品,提高产业附加值,逐步实现菌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陈余红说。

桥头社区生产出的菌菇沙琪玛、菌菇干等各种食品,在边上的小杨社区进行了销售。小杨社区是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春赏樱花、秋品簖蟹是小杨社区的两个品牌。在小杨开发文旅的泰州市溱湖绿洲旅游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奇来自兴化,在姜堰投资已经十年了。“以前发展不错,这几年一度受了影响。比如想用地就很困难。‘两社’联动之后,就可以办理村集体建设用地了。”陈奇说。

“‘两社’联动之前,村里把土地流转给企业,每年收租金,农户在企业打工,一共两笔收入。‘两社’联动之后,村集体还能增加一次分红,变成了三笔收入。村‘两委’和企业建立了一对一帮扶关系。村里的老党员积极帮助协调景区和村民之间垃圾堆放、用工等矛盾。企业的党员也积极投身疫情防控等工作。企业的团队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精力,把产业做强做大。”小杨社区党总支书记卫正晔说。

三步走 农民有盼头

溱潼镇冯庄村不仅建起了标准化蟹塘,还建起了澳洲淡水小龙虾繁育基地,村里的渔业博物馆也已经开门迎客。冯庄村由村党总支牵头,打造“支部+合作社+农户”运行机制,联合100多户水产养殖户,引导大家以资产、资金、技术入股,并邀请农商行现场授信。

今年47岁的冯庄村民霍桂华,以前只是靠传统的种地为生,一年收入只有4万元,如今自己加入簖蟹农业旅游公司,从事簖蟹销售工作,并将土地流转出去,一年收入一下增长到10万元。“现在日子好过了,老百姓越来越有盼头!”霍桂华的眼睛笑成了一条线。

在开展“两社”联动中,姜堰区以“三步走”工作法筛选项目:第一步是对照增收目标,由各镇(街)结合实际,谋划上报“两社”联动项目。目前全区共入库101个项目。第二步是由村委申报初选,镇(街)实地调研、过堂论证,区农业农村局跟踪把关,择优筛选项目。第三步是邀请行业专家对初选项目进行现场质询、评比,最终评审打分结果报请区领导审批确定。

项目确定后,姜堰区通过政府指导、村里带领、社会参与等方式,撬动更多人才、资金、土地等资源向“两社”联动倾斜,构建起“利益共同体”,既让专业合作社有赚头,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有收获,又让村民收益实现最大化。

让成长不再烦恼

“两社”联动也有成长中的烦恼。姜堰区政协今年围绕“两社”联动深入调研,向区委、区政府报送了调研报告、协商议事建议书。区委书记方针专题作出批示肯定,要求有关部门认真研究落实。

针对部分镇村对“两社”联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际效益、可能产生的风险,认识还不够清楚,防范意识还不强,农业保险没有做到应保尽保,投保的收益没有考虑最大化。运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的能力较弱,专业化的人才比较缺乏,大多数项目更多依靠村干部的辛苦付出,后劲不足等等问题,8月11日,姜堰区政协召开“优化‘两社’联动机制,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协商议事会。与会者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夏斌在会上坦言:有的村干部认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存在很大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经营成功收益是集体的,经营失败责任是自己的,既落埋怨,还会丢选票,甚至背债务,因而工作不积极。

针对调研所见,结合存在的问题,姜堰区政协从优化顶层设计、精准选择项目、打造品牌特色、补齐短板不足等方面提出建议。

姜堰区区长孙靓靓在会上回应关切表示,将优化顶层设计,聚焦规划引领强统筹。“两社”联动,关键在一个“联”字,不仅要联合“两社”,也要联合各村,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要善于运用工业化思维和市场化办法,建立现代化的农业经营体系,从根本上促进农业产业稳定发展。将加强中层推进,聚焦重点环节强落实。将新增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新增村集体经营收益、带动就业人数和人均增加工资性收入等“四大指标”,作为评判“两社”联动项目的“硬杠杠”。将夯实基层基础,聚焦资源要素强保障。完善项目投入、推进实施、收益分配、风险防范等运营管理机制,规范集体经济组织章程,完善股权结构和管理方式;建立容错机制,减轻村干部的思想顾虑;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突出人才支撑,既要抓本土人才挖潜,也要抓外来人才引进,让“农创客”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2022-09-06 江迪 张根林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0534.html 1 “两社”联动促振兴 30,53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