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颖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落实国家“推进基层人才建设”的政策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鼓励具有高学历的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提高基层人员的学历及素质;增加基层人才培养渠道;引导高层次人才到基层工作,发挥引领作用。在落实基层人才政策时,与人民生活健康密切相关的医疗技术领域,应该是最具代表性、可行性、必要性的。
调研发现,基层医生的学历结构及人员素质,明显低于城市的大型医院,特别缺少高层次的医学专家,导致百姓看病求医信任度不高,大量患者聚集到知名度高的医院求医,出现“拥堵”。医疗行业的特点是学科人才密集型,医学人才培养周期长,即使是医学博士毕业,也只是医学人才的种子,在临床工作中,还需要高年资医学专家引领。所以基层医疗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缺少高层次的医学专家,即那些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同时善于教学的人才,在此基础上,如果还承担科研工作,那将更快速带动基层医疗人员的发展。
本人在北京的三甲医院工作了20年,2016年曾参加了北京市委组织部的“人才京郊行”。在基层工作的1年中,不但提升了“德”的修养,同时也感受到更多的职业获得感。今年初,本人正式从三甲医院调到基层医院工作。一些切身经历与感受与大家分享,希望对国家的基层人才建设政策,有一些借鉴作用。
目前北京医学领域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对学科发展具有引领作用的人才,到基层工作存在以下问题:
基层医院的薪水待遇,明显低于大学附属三甲医院。到基层医院工作,首先意味着放弃优越的工作环境及经济收入。
北京远郊区级医院,存在严重的编制不足问题,医院整体高级职称的数量与总编制数直接相关,在编制不足的情况下,难以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
基层医院缺少科研平台,无法承担高层次人才科研工作。高层次人才下沉基层后,无法坚持已有的科研工作,必须放弃教授、导师资格,失去各种光环、评奖机会,路越走越窄。
目前我国引导“高层次人才”到基层工作,主要是1年短期项目。对于职称晋升,这一措施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引导高层次人才服务基层,发挥其价值是有限的。因为这些人是为获得职称晋升不得不去,而且没有待遇,因此,到基层工作,很多只是走走形式。
国家真正需要的是让高层次人才,到基层改变落后面貌。针对以上问题,考虑的策略为:
高层次人才下基层,可以与原单位约定自由流动。例如,某三甲医院的主任医师、教授,愿意到基层医院做学科带头人,可以先保留其在原三甲医院的工作资格,2-3年后,三方协定确定工作单位(例如,保留每周在三甲医院工作1天,其他时间在基层,促进三甲医院与基层医院的医联体建设)。此外,北京郊区县及基层医院,应分别制定人才引进制度,对下基层工作的高层次人才,给予一定的年薪等待遇。
北京远郊区级医院的编制严重不足,难以吸引人才,可以考虑三甲医院的高层次人才到基层医院工作后,不占用基层医院高级职称的编制数量。
建设基层医院科研平台需要很多投资,不易实现。基层医院可对接北京高校,如首都医科大学、怀柔科学城、良乡大学城等,利用开放的科研平台,保障高层次人才下沉基层后,可以延续原有科研工作及教授博导资格。
有规划有目的地加大基层医院的教学科研工作,制定五年工作计划,促进不同专业的高层次医疗人才,有序到基层医院工作,经过十年努力,使区级医院的临床水平与三甲医院趋同。让有能力的基层医生,通过坚持教学科研工作,也可以获得教师资格。
有效引导高层次人才服务基层,应该有一个双向鼓励的政策和共识。高层次人才去基层发挥作用的同时,也是他们自身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国家和政府,应该通过各种形式,鼓励到基层工作的高层次人才,把更多的机会倾向给这些社会精英,让高层次人才切身感受到,在基层工作可以获得更多人生价值,医学之路越走越宽,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
(作者系农工党北京市东城区委会副主委,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