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健康周刊

中秋顾护脾胃三则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9月07日   第 07 版)

作者:唐旭东

中秋节是气候转换的分界点,早晚温差开始拉大,天气明显转凉和干燥,此时节也是胃肠疾病高发、容易复发的季节。从养生保健的角度我给朋友们推荐中秋时节顾护脾胃的三条建议。

“老胃病”巧备中成药

胃肠疾病秋天易犯,甚至比夏季的患病率还高,尤其易发作胃肠旧疾,一方面可能由于饮食不洁导致胃肠道感染;另一方面,天气变得凉爽以后,人的食欲增强,难免出现恣食肥甘辛辣、贪杯多饮,加重肠胃的负担而诱发“老胃病”,出现上腹饱胀、烧心疼痛、嗳气反酸等不适。

老百姓口中的“老胃病”多为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现在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比较普及,胃十二指肠溃疡相对少了,但由于精神、饮食等因素的影响,胃炎及功能性消化不良患病率仍比较多,体现中医辨证论治个体化诊疗特点的中药汤剂和中成药具有很好的疗效。

考虑到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很多人没有时间煎煮中药饮片,根据临床经验我给大家有针对性地推荐几种中成药,供朋友们根据自己的症状特点进行选择:餐后消化不良、上腹部有堵闷感、每每饱餐后影响下一餐食欲,可以联合服用健胃消食口服液、香砂平胃颗粒,餐后服用为宜;遭受寒凉刺激而出现上腹不适或疼痛,胃脘畏寒,可以服用虚寒胃痛颗粒;常有上腹胀、早饱、嗳气的症状,可以服用胃苏颗粒,易生气而加剧,可选用气滞胃痛颗粒;经常胃中饥嘈、烧心,且空腹明显,甚至反酸,可服用荜铃胃痛颗粒或快胃片,空腹时服用为佳;老年慢性便秘且体虚乏力,可服用芪蓉润肠口服液。中成药易于携带和服用,可根据“老胃病”发作时的症状特点和药品说明书加以选择。

脾虚腹泻善调理

不少朋友有“脾虚泄泻”的毛病,平素喝点酒、吃点凉菜则大便稀溏,一入秋拉肚子的毛病往往加剧,甚至入秋一下雨、外出吹点凉风就腹痛拉肚子。去医院查化验甚至肠镜检查,也没发现什么器质性病变。

中医认为这类情况是由于脾虚导致的。平日生活油腻烟酒不忌、工作压力过大且心中忧虑,或夏日贪凉多食冰镇冷饮,日久都可损伤中焦脾胃,脾胃虚损则运化水谷功能下降,乏力腿沉,动则易汗,甚至脾阳虚而肢体怕冷,所以外界天气变凉、食用生冷,每每引发腹泻。临床上,具体症状要具体对待,即所谓辨证论治(对症下药)。其一,急性腹泻,大便清稀臭味不重,平时食欲不佳,腹部发凉的,可服藿香正气水;若大便臭味儿重、肛门热乎乎的,可用葛根芩连片或微丸;因伤食(吃多了)而大便味儿臭,有没完全消化的食物,可加服加味保和丸或越鞠保和丸。急性腹泻,服药三五天即可。其二,慢性腹泻,即长期大便稀溏,每日大便1-2次,量多,稍微吃点儿油腻更容易腹泻,可长期服用参苓白术丸,每餐后服1袋,如果腹部畏寒、四肢不温,可加服附子理中丸。

“秋燥”食疗有妙招

每逢秋季,不少朋友会发觉口、唇、鼻、咽干燥,感觉像是上火了,于是不断喝水,但没多久喉咙嘴巴还是照样干,这是怎么回事呢?

俗话说:“秋风如刀,秋燥如火”。从中医角度来看,秋季为燥气当盛之时,最易耗伤人体津液,导致一系列“干燥”的症状。中医多从“润肺补脾”的角度来调理机体、治疗这种干燥。初秋天气尚热,易感“温燥”,最常见口唇干裂,鼻燥出血,口渴咽燥,眼红目涩。应适当多饮水,多吃些梨、甘蔗汁、莲藕(藕汁)、香蕉等,也可以早晚喝点蜂蜜水、煮梨水等以养肺生津、养阴润燥;尽量少食生葱、生蒜、辣椒、烈性酒等燥热之品及油炸食品。若深秋转凉,则易感“凉燥”,相比于“温燥”,少了一派热证,口眼干燥之外甚至有点发冷,无汗或手足冰冷等凉寒症状,早晚可食用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片粥等养阴润燥,餐食宜温和,以保护脾胃。

2022-09-07 唐旭东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0608.html 1 中秋顾护脾胃三则 30,608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