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工作是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大目标下,生态环境问题早已不仅限于一国、一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资源能源短缺等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数代人必须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培养青少年群体的生态环境兴趣,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生态环境知识,对于形成和强化全民生态环境意识,从而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环境科普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做好生态环境科普工作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例如,前几年,在移动通讯3G普及和4G商用启动的年代,移动基站的建设推进受到很大阻力。公众担心的电磁辐射问题及相关投诉一度跃至环境投诉榜榜首。最高峰时原湖南省环保厅一天接到相关基站建设投诉事项179项,省内通讯设施建设阻工现象比比皆是。
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环保部门会同宣传部门正确做好舆论引导,防止各种伪科学、不科学的论点和别有用心言论传播误导公众;另一方面与辐射管理权威部门编印了大量的科普宣传册广为发放,向公众普及电磁辐射常识,并协同具备资质的有关监测机构进行路演式实地检测和答疑。在科普工作的助力下,省内移动通讯的升级换代工作后续得以顺利进展,如今5G时代的到来已成为广大公众普遍接受并支持的科技进步。
再比如,十年前在国内难以推进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在严格选址要求、落实防治措施、加大科普宣传等各项抓手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基本解决了邻避效应问题。特别是光大集团、军信环保等龙头企业在湖南建设的高标准垃圾焚烧发电厂均都设置了生态环境科普基地,通过设置通透式的全流程参观通道,开放生产参观和科普讲解,让公众不但可以直观清楚地了解所关心的事项,有心的公众还可以在科普讲解的引导下具体核算节地成本,发电效益和减排减碳效益,理解并支持项目的建设运营。
全面畅通新时代环境科普工作渠道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之一。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加强科普工作对于深化生态环境科技交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在当前互联网不断发展、新兴媒体不断涌现的大环境下,一方面科普工作渠道更趋多元化,另一方面相关渠道的监管责任也在不断增加。
要确保新时代环境科普工作渠道通畅,方向明确,内容科学,必须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要强化生态环境部门的主体责任引领,将环境科普工作纳入部门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与其他中心工作联动部署;
二是要鼓励和引导生态环境相关的学校、科研机构、企业打造生态环境科普基地或适时开放普适性生态环境科普活动;
三是要充分调动广大环境科技工作者和公民的积极性,鼓励科技工作者和有志公民积极参与生态科普工作,多渠道争取和加大科普资源供给和科普资金投入;
四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渠道打造多元互动的科普宣传平台。如湖南省在疫情期间将环境监测系统的公众开放日活动改成网上环境科普云课堂,通过“学习强国”“红网”“新湖南”、抖音、哔哩哔哩等平台播放数十万次,以浅显易懂短平快的方式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受众的碎片化内容消费习惯,降低科普门槛,提高受众数量;
五是要强化生态环境科普监管,加强审核把关,防止伪科学传播。
促进生态环境科普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普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科普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必然要求。
笔者认为,要形成科普与科创齐头并进的良好格局,一是要深化科普基础工作,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开展最广泛受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的科普工作,形成全社会热爱环境、崇尚科学的新风尚,使得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科技创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志向,强化科技兴国、生态强国使命意识;
二是发挥科技创新引领,加大具备条件的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基地(如生态环境科技平台、重点实验室、固废垃圾处理处置厂、污水处理厂等)向公众开放力度,以科技创新的资源助力开展科普宣传,营造良好的科学研究应用氛围;
三是发挥科普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通过组织成果推介会等形式,引导和推介科技成果应用;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绿色园区等,推动生态环境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