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休闲周刊

休闲十年 旅游新变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9月16日   第 09 版)

本报记者 齐波 摄

本报记者 田福良 摄

近年来,人们的旅游休闲理念正在悄然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游客养成了绿色旅游消费习惯:倾向于青山绿水自然体验、钟爱原生态田园风光。图为今年暑假期间,新疆阿勒泰牧场里享受草原风光的外地游客。本报记者 李寅峰 摄

本报记者 李寅峰

党的十八大之后,《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在万众瞩目中首次公布,标志着大众旅游休闲时代到来。随之,一项项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目标让人振奋,包括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改善国民旅游休闲环境、提高国民旅游休闲质量等。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如今,党的二十大召开在即,当年提出的目标怎么样了?群众的旅游休闲生活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关键词:旅游休闲时间

带薪休假占比高

“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这首曾经唱响大江南北的歌曲,形象地说明了钱和时间是影响旅游活动的两大因素。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当经济因素不再是主要制约条件时,休闲时间成了影响旅游消费不可忽略的因素。

作为《纲要》最大亮点之一,保障国民旅游休闲时间,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成为当时人们最大的期待。“国家喊咱去休假”,媒体发出号召;多地出台具体政策落实《纲要》……一时间,带薪休假从2008年的一纸政策逐渐走进现实。

每年夏天,当同事们都在暑休的时候,西曦总是边上班边开始盘算和憧憬着冬天的带薪休假。落实带薪休假以前,每年“十一”长假的安排是她最纠结的事。一来去哪里人都多,二来对于喜欢大海的她来说,10月并不是海滨游最好的季节。落实带薪休假后,可以在当年任何时间段休假,这让西曦无比开心。每年,她都安排在冬天带薪休假,在喜欢的海滨城市度过半个月,那是她每年最期待的时光。

像西曦一样,利用带薪休假出游的人不在少数。《2022中国旅游度假发展报告》显示,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让更多人选择休闲度假型旅游。中国旅游研究院调查结果显示,在休闲度假出游时间方面,选择带薪休假占比最高,达到56%。

利好接踵而至,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发布,明确提出优化休假安排的三条举措,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错峰休假、鼓励弹性作息。此后,全国多省市积极响应并出台实施细则,2.5天休假模式在多地开启。据统计,针对2.5天休假正式出台意见的省份,已超过10个。在带薪休假之外,2.5天休假让人们的周末有了更多选择。

“现在我们一年的法定假日加上双休日有115天,加上5到15天的带薪休假,假期达到全年的1/3,这和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是相适应的。”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主任戴斌说,要进一步优化节假日安排,兼顾正常的生产、生活节奏和休闲娱乐的需要,让大家对节假日有更多的可预期性,把休假时间的选择权真正还给大家。

关键词:旅游休闲理念

绿色出游成主流

假期出游,是越远越好吗?入住酒店,最看重的是配套齐备图方便?近年来,人们的旅游休闲理念正在悄然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游客养成了绿色旅游消费习惯:倾向于青山绿水自然体验、钟爱原生态田园风光,外出旅游自带洗漱用品、就餐时少用一次性餐具……

数据显示,10年来,我国已累计造林种草11.73亿亩,新增绿化面积全球第一。绿水青山为绿色生态游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源,生态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了生活方式的转变。

说起自己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习惯的变化,杨杜感慨那简直是“两个自己”。过去旅游,她喜欢去国外,入住各种用品一应俱全的星级酒店。现在,她更喜欢去自然山水间,并且自带洗漱用品等必需品。“起初是因为酒店的环保提示,后来发现用自己带的东西更放心,也更环保,慢慢就成习惯了。”近几年,因为疫情影响去不了远方,杨杜开始热衷于骑行、徒步、露营等,并渐渐发现其中的乐趣。“亲近自然,让我更能关注自己与内心、与环境、与朋友之间的互动体验。”杨杜发现,热爱露营等休闲方式的朋友,大多也热衷于环保,都提倡“无痕露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绿色出游、可持续旅行逐渐成为人们旅游休闲生活的主流。酒店及住宿在线预订平台缤客发布的2022年可持续旅行报告显示,92%的中国旅行者意识到可持续旅行的重要性,低碳出行成为他们践行可持续旅行的重要组成部分,缩短出行距离以及选择当地的公共交通受到越来越多中国游客的青睐。

人们旅游休闲理念的变化,也助推着旅游业主动调整对策。2020年,携程联合世界自然基金会、相关旅游行业企业等,共同成立了“可持续旅行联盟”,首批21家创始联盟单位共同倡导减少塑料垃圾污染,减少食物浪费,助推旅游业获得可持续的绿色增长。

关键词:旅游休闲环境

处处是风景,时时可休闲

博物馆免费了,景区门票价格降低了,出门15分钟就有城市休闲公园了……近年来,人们逐渐感觉到,旅游休闲环境越来越便捷优惠。改善国民旅游休闲环境、推进国民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正是《纲要》提出的具体目标。

“带孩子出去旅游,我们基本上都会安排去当地的博物馆、纪念馆,现在不仅基本上都免费了,还有志愿者提供免费讲解,或者有低价的电子导览服务,特别人性化。”作为孩子的妈妈,李华发现,近几年来,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免费开放的越来越多。不仅如此,很多博物馆还推出各类公共教育活动,深受孩子的喜爱。比如在刚刚过去的中秋节,首都博物馆就推出了“画”兔儿爷活动,深入体验老北京的民俗风情。不少博物馆更推出线上活动,非常便利,知识性、互动性都很强。“逛博物馆、纪念馆等既免费又便捷,已经成为我们的亲子生活日常。”李华说。

今年8月,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目前我国91%的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参观博物馆基本实现“零门槛”。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全国博物馆数量由4692家增长至5788家,平均每两天就有一家博物馆建成开放,每年举办展览2万多个。

而日前出炉的2021上海市博物馆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上海市已备案博物馆158座,免费开放博物馆128座。2021年,上海市博物馆接待观众总量为1646万人次,共策划各类社会教育活动近3.7万场,其中公共教育活动(包括工作坊、博物馆之夜、研学等)3.3万余场,共举办线上活动2344场次。

除了推进博物馆、纪念馆等建设和免费开放,城市休闲公园、休闲街区、环城市游憩带等居民休闲空间,汽车旅馆、自驾车房车营地、邮轮游艇码头等旅游休闲基础设施的建设,也让人们获得了更加优质的休闲体验。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日前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全国目前已建设和改造“口袋公园”近3万个,建设绿道8万多公里,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约15平方米。有数据显示,近年来,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全国各地露营营地建设如火如荼,露营市场快速增长。2021年中国露营营地市场规模达299亿元,新增露营相关企业两万余家。

神州处处是风景,群众时时可休闲。旅游休闲、度假空间和设施的完善,让人们有地方游、玩得起、玩得愉快,极大地激发了广泛的休闲活力。于是,早晨或傍晚,周末或其他假期,总能看到城市休闲公园中怡然自得的身影,城市绿道中奔跑或骑行的人们,营地里各种活色生香的生活……

关键词:旅游休闲产品

我的旅游我做主

进入休闲时代,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各种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产品面世,加上新技术赋能旅游,足不出户就可以看遍大好河山,人们的旅游休闲产品选择越来越多,自主性也越来越强。

“这两年受疫情影响,我们基本放弃了跟团游,但自由行是一件很费心的事情,做攻略就要花费不少时间。”当张芬发现有机构推出个性化定制旅游服务时,直呼“直击痛点,太懂我们了”。“只要我们提出需求,机构可以负责做日程攻略。我们打算选择‘往返车票+景区门票+住宿+餐饮’的服务组合,既方便省时,又保证游玩的自主性,不受团组限制。”张芬如同发现了宝藏一般,准备“十一”假期与几个朋友一起来一趟个性化定制旅游。

近年来,我国旅游度假产品开发正越来越注重个性化和多样化,自行车旅游、自驾车旅游、医疗养生旅游、温泉冰雪旅游、红色旅游等主题旅游丰富多彩,针对亲子游、银发游等特殊群体,更是推出特定线路和服务,为人们的旅游休闲提供更多选择。

受疫情影响,人们出行受到限制,以短时间、近距离、高频次为特点的轻旅游、微度假、宅酒店产品应运而生,满足群众新的旅游休闲需求。除了实地游外,不少景区还推出了云旅游模式。无限风光在“云”端,在网络主播的带领下,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云”游四方。今年以来,云南西双版纳举办了2022年“云过泼水节”活动,通过屏幕,可以观看象脚鼓舞、章哈展演等傣族特色的民俗节目,感受泼水节的氛围。河南洛阳在线上举办了洛阳牡丹文化节,西湖景区推出线上“春之韵”采风雅集,济南文旅部门推出了云赏非遗经典、在线学艺……

科技赋能旅游,人工智能、虚拟技术等新技术融入,也给人们的旅游方式和度假行为带来影响。例如,广州长隆在抖音上的官方账号粉丝超过130万,很多粉丝已经养成了在线上看长隆动物直播的习惯。

2022年5月,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发布的《青年云旅游调查报告》显示,有74.8%的受访者会选择云旅游,有59.7%的受访者表示对云旅游的体验感受不错,有84.1%的受访者认为云旅游丰富了自己的旅游选择。

主题游层出不穷,按需定制自主选择,科技助力“云”游四方……旅游产品的日渐丰富,让人们的旅游休闲生活拥有了更多选择,真正实现“我的旅游我做主”。

关键词:旅游休闲品质

“最强大脑”助力服务提升

新技术带来新智慧,新玩法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旅游休闲方式,更不断推动着旅游业实现服务品质提升。借助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景区纷纷装上“最强大脑”,正助力着人们畅游无忧。

“现在,很多景区都实现了智慧购验票、智慧停车、智慧导览等服务,以前排长队停车、排长队购票、再排长队进入景区的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旅游体验好太多了。”对于智慧景区带来的便捷,黄玲深有体会。中秋节,她刚去江苏连云港一家景区游玩,从取票到入园全流程都是智能服务,拿出电子预约码或身份证经过闸机就可以自助扫验,效率非常高。打开当地旅游App,还可以完成在线预订、AR导览、语音导览、旅游购物、一键报警、投诉建议等多项操作。

作为服务业,国民旅游休闲公共服务及质量直接影响游客的体验感,影响旅游业富民利民惠民的行业目标。《纲要》中,完善国民旅游休闲公共服务,提升国民旅游休闲服务质量正是发展目标之一。

近年来,科技成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各地充分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科技创新成果,发展智慧旅游。2020年底,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省级及以上旅游度假区基本实现智慧化转型升级。

智慧旅游无疑为完善国民旅游休闲公共服务,提升国民旅游休闲服务质量插上了翅膀。此外,相关部门还在不断制定和完善旅游休闲服务规范和质量标准,健全旅游休闲活动的安全、秩序和质量的监管体系,完善国民旅游休闲质量保障体系。

2015年8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着力改善旅游消费软环境,建立健全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标准,健全旅游投诉处理和服务质量监督机制,通过改革创新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改善和提升服务,需要动真格。当年9月,特别是“十一”假日期间,全国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质量评定委员会对旅游投诉较多的部分5A景区开展了服务质量暗访检查,最终取消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景区5A级资质,对云南丽江古城景区等6家5A级景区给予严重警告。这是国内首个5A级景区被摘牌,这一里程碑事件,为景区持续优化服务质量敲响了警钟。

建立健全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标准,一直在路上。今年8月,文化和旅游部提出《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等级划分》《旅游厕所质量要求与评定》《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3项旅游国家标准发布,将在指导各地分级分类推进民宿持续健康发展、促进旅游厕所提质升级、加强旅游度假区品牌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十年成就,是人们旅游休闲生活的保障,更是未来持续发展的新起点。今年7月,为加快推进国民旅游休闲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印发《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2022-2030年)》,从观念培育、时空优化、产品升级、设施配备、业态打造、国际交流等方面为未来9年旅游业发展提出行动指南。未来,人们的旅游休闲生活又将迎来哪些新变化?让我们拭目以待。

2022-09-16 李寅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1045.html 1 休闲十年 旅游新变 31,04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