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民意周刊

中秋那轮明月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9月19日   第 07 版)

作者:王树理

没有月色的中秋节之夜,空中下着小雨,轮到我站岗时,小雨落在地上结成“地皮甲”,身上有一些清冷……这是50多年前,我在塞外高原一个阵地上野营拉练时的记忆。那时的气候不像现在这么温柔,中秋节下“地皮甲”并不罕见。无怪乎古人会发出“秋之为气,悲也”的叹息,应当是与北国秋来寒霜早降的状况有关。

我不惧怕寒冷,却最怕农历八月十五看不到月亮。是贪恋它的皎洁与温柔?还是看着那奖章般的巨大白玉盘能带给人们某种荣耀幸福的享受与向往?抑或是寄托某种思乡的情绪?恐怕都有。但更多的,还是喜爱它带给人们的那种团圆感、吉祥感。

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无论身在何地,我总是思念着故乡,思念着父母,思念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老乡亲。这样想着想着,一首短诗便涌上心头:

最该有月亮的夜晚

月亮休息了

塞外高原的旷野上

我持枪站岗

守卫着祖国的安详

也守卫着睡着了的月亮

祖国啊

你交给我

灯多少盏

星多少颗

多少父母的欢笑

多少团圆的酒歌

掂一掂肩头的钢枪

我看到了天上的月亮……

这样慢慢地吟咏着,身上仿佛慢慢增加了热量,也不再觉得寒气袭人。像那落地不久便慢慢融化开去的“地皮甲”,我心中的孤独也慢慢融化。后来,我转业回到故乡。每逢中秋佳节,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个没有月亮的夜晚。一想到对天心月圆的期待,仿佛那轮皎洁便会从《玉台新咏》的文辞里、从宗教信仰对月亮的崇拜中、从嫦娥奔月的神话里走出来,将圣洁的清辉洒向人间。

月亮,它对于质朴勤劳的中国人民是多么重要啊。从历史传承的角度看,中秋节属于农耕文明的范畴。春种秋收,从风沙满天的初春播撒种子,到此时此刻的漫山遍野一片金黄,成熟的香甜满溢在凉爽清新的空气中。秋收冬藏的序幕已经拉开,面对着嘉禾登场的喜悦,人们多么希望在花好月圆之夜,能有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悬在中天,与人们庆祝丰收年景时载歌载舞的释放感交融在一起。“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欢乐无所苦”,该是多么的心旷神怡!

如今中秋望月,除了对传统的继承,人们更是有了前无古人的期待。以前说嫦娥奔月,无非是对充满着科幻精神的神话的遐想,尽管“碧海青天夜夜心”,却不能与人共语。但现在,我们的火箭不仅把男儿送入太空,就连女儿家也不例外,成了太空的常客。

我想,随着人们对浩瀚宇宙的不断探索,有生命存在的星球,总有一天会被发现。到那时,人类乘坐更加先进的航天飞行器,像如今在陆地探亲访友一样,带一壶桂花酒、一壶中国茶、一包中华月饼,相邀新的星球上的朋友,畅叙友情。还可以手挽手到嫦娥居住的广寒宫里一坐,让嫦娥不再寂寞,让吴刚的桂花酒香飘宇宙。那时,我定然会用一块崭新的红绸布把月球这个白玉盘擦掸的更美更亮,擦拭掉遮月的云彩,让欢度中秋的人们尽情地享受这轮明月。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

2022-09-19 王树理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1125.html 1 中秋那轮明月 31,12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