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健康周刊

科普是中医药高质量传承创新发展的有力支撑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9月21日   第 05 版)

作者:唐旭东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了《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对新时代科普工作提出新的明确要求,是推动新时代科普创新发展的重大契机。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加强中医药文化科学普及,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文化标识,是坚定新时代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是符合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践需求,也是符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精神生活的现实需要。结合自身工作,我从三个方面谈谈推进中医药科普高质量提升的认识。

立足多学科解读,推进中医药理论现代表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具体到中医药行业,要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打造融通中医与现代科技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破中医药话语体系与现代科学语言之间的壁垒,既能说清楚中医药内涵,又能让现代人听得懂、能接受。

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政治、文化、经济、历史、哲学等多学科视角,对中医药的理论、方法、成果和文化核心价值进行多维度、深入、系统地阐述,同时要合理选择和利用一切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现代科技方法,拓宽我们的视野,延伸我们的视域,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解读,使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中医药理论体系和诊疗理念。

立足全方位传播,推动中医药科普与时俱进

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增强中医文化自信势在必行。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成为世界看中国的一个窗口。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不应仅仅是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医药技术与养生方法的推广,更重要的是获得理念与精神的了解与认同。同时,这种推广与认同应以国家利益为导向,服务于国家形象塑造、文化软实力提升。

因此,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应将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相结合,一方面是编撰出版一批适合推广到国内外的高水平、多语种的中医药文化宣传和养生知识读物,另一方面是借助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和搜索引擎、微博、微信、Twitter等国内外现代互联网推广平台,形成集文字、音频、图片、视频、游戏、动画等多种传播形式为一体的中医药文化传播体系,使中医药文化传播更加形象化和趣味化,容易被国内外民众所接受。另外,我们也要谨慎选取中医文化传播的具体内容,由浅入深、以点带面进行传播。

立足科普队伍高水平建设,推进中医药科普高质量提升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助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文化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知识智慧与理性思辨的高度凝聚。推动中医药文化普及,首先要建立中医药专家科普团队,为中医药科普知识提供质量保障。

《意见》指出,要壮大科普人才队伍,培育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覆盖广泛的科普工作队伍。中医药科普同样需要搭建传播平台,组织行业内的中医药专家参与科普创作,发挥他们的专业和技术特长,从整体上提高中医药科普工作水平,推动中医药科普工作健康发展。其次,还需明确中医药健康科普知识的范畴,主题契合公众关切的健康问题,如养生康复、重大疾病的防治等中医药优势内容;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依据,兼具科学性、客观性、实用性、趣味性;语言与文字通俗易懂,表现形式易于被公众理解、接受、参与。

要让科普内容取得好的传播效果,还应该明确中医药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主体,鼓励各主体制作、发布、传播有利于促进公众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和自觉承担社会健康责任的信息;如《意见》所指出应当加强科普领域舆论引导,还可以通过新闻发布会、中央主流媒体宣传等活动,交流中国中医药诊疗方案、方药和经验,展示中医药成效,增强社会对中医药的认可,增强对中医药文化的自信和认同。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西苑医院脾胃病研究所所长)

2022-09-21 唐旭东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1316.html 1 科普是中医药高质量传承创新发展的有力支撑 31,31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