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去,是每一个人都要面临的问题。当老龄化趋势避无可避,我们要如何构建一个安心老去的社会?
2022年2月24日,民政部等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十四五”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作的通知》,提出“十四五”时期支持200万户特殊困难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首次提到,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和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
近年来,各部委和各地相继出台政策措施,积极推进社会适老化改造。但总体而言,社会适老化改造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认知欠缺、投入不足和缺乏针对性等问题。
“加快推进社会适老化改造”作为此次“周周论学”第二专题,希望通过读书活动,深入分析研讨,推动工作更好落实。这一议题也是全国政协社法委从2021年到2025年,连续五年开展的专项民主监督议题。
老龄化不是问题
不适应才是问题
“当前,我们正面临在‘超级老龄化’驱动下,从年轻社会向老龄社会的大转型。”在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首席专家梁春晓看来,老龄社会转型,是现代性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老龄化本身并不是问题,不适应才是问题。如何解决民生、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等方方面面与老龄化的不相适应,才是我们面临的最重大挑战。”
因此,不仅要关注老年人及其变化,更要关注每一个体的变化以及社会层面、社会结构的变化。“如不能从全局角度看待整个社会转型,就不可能很好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梁春晓说。
据梁春晓所言,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老龄化具有超大规模、超快速度、超早阶段和超稳结构的特点。因而,中国未来所面临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如何使整个社会体系适应人口老龄化和老龄社会,适应从年轻社会向老龄社会的转型。“‘适老化转型’,不仅包括居家和社区,也包括商业、公共设施、交通、信息化及整个基础设施,乃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的适老化转型。”
除了增速快,我国老龄人口内部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7次报告显示,我国尚有未曾“触网”的老人近1.5亿人。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类数字化应用加速普及,如二维码、健康码、在线购物以及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许多老年人无法及时跟上,跨越这道“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使得中国的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权重下降。”梁春晓表示,应对数字鸿沟的关键是如何解决不适应。
“建立新的适应老龄化和老龄社会的社会规制十分重要。”他建议,将社会需求转化为制度层面的创新,加强政府、市场和社会的互动,推动构建与老龄化和老龄社会相适应的公共政策,让制度、社会规制或公共政策成为新的数字红利、数字普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老龄化社会构建,还是适老化制度建设,如果没有法治化作保障,很多制度只能是纸上谈兵,很多好的想法,好的做法也很难推进。”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天达共和律师事务所主任李大进表示,“比如适老化改造过程中电梯安装管理难的问题,仅靠政府强推或者社区工作者劝说,事情也许很难解决。但是,当老人需求成为刚性需求时,在法制法规中将其列为优先原则,并给予体现,事情就相对容易解决一些。”
多方推进适老化
改造产业发展
社会适老化改造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内容。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末,我国约有3650万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其中约54%的老人现居房屋建成超过20年,约15%的老人现居房屋房龄达到40年。生活在老旧小区的这些老年人,绝大多数在吃住行等方面面临着不便。
“目前,社区居家适老化,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社会治理室主任李璐表示,一是投入大,政府负担比较重;二是居民出资意愿低,多元筹资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三是政府补贴政策的针对性还不足。“如果把城镇4-6层以上的多层小区全部加装电梯,以及把2000年以前的城镇小区全部加装坡道的话,这两项投资预算约2.44万亿元,即使政府仅投入10%的补贴引导资金,也需要2440亿元。同时,由于政府补贴并不针对老年群体,财政投入的针对性和精准性非常低。”
对于老旧小区适老化的困境,李璐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创新筹资方式,推动适老化改造多元化筹资。例如,银行提供低利率、免抵押的信贷服务,投入到老旧小区改造,或者专项投入到加装电梯和坡道中。二是充分发挥街道和社区的作用,精准筛选适老化改造目标,对高龄特困家庭以及60%-70%居民是老年家庭的小区,优先适老化改造。三是鼓励地方政府推出基本适老化清单、专项适老化清单、自选适老化清单等,并营造适老化市场主体,以产业化发展方式,实施适老化改造。“未来,这种产业化发展方式肯定是市场主流,不仅因为适老化改造市场非常大,而且还能够不断汇集普惠型和保障型的老人。”
保障“一个都不能少”
“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我国老年残疾人口也不断增长,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群体。”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盲人协会主席李庆忠的发言开门见山,直指问题。
据我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在8500多万残疾人中,60岁及以上老年残疾人口占全部残疾人口比重的53.24%。
“解决失能老人、残疾老人特别是其中的困难家庭的养老问题是我国养老体系建设中的兜底的问题。”李庆忠表示,国家养老体系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和短板。“目前全国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底数不清,需求评估标准未统一,影响了养老服务的科学合理布局与投放;残疾和失能标准不衔接,导致残疾人托养政策和失能老人养老支持政策不衔接;政府养老服务补贴主要针对机构,对机构服务真正有需求者受到个人经济能力的限制而往往难以获得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能力不足,在满足残疾、失能老年人的康复和照护服务方面的能力还不够、专业性不强。”
作为一名视障人士,李庆忠建议,尽快建立和完善居家社区养老照护服务体系,培养适应个性化养老服务需求的专业资源;研究和制定残疾和失能、半失能托养和养老政策的衔接;大力推动全社会无障碍和适老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特别要规范养老服务机构的无障碍条件;要高度重视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发挥相关标准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此次‘周周论学’活动充分体现了委员读书活动与履职工作紧密结合。通过读书切实增强了委员履职实效。”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强卫表示,希望委员坚持知行合一、学用相长,全面增强履职本领,担负起新时代的职责使命;把人民政协乐于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光荣传统继承好、发扬好,把委员读书活动坚持好、实践好,为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政协、书香社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