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化周刊

讲好中华文明故事

——访全国政协委员、文物出版社社长张自成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9月26日   第 12 版)

▲张自成

本报记者 谢颖

编者按 近日,2021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揭晓,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援外文物保护工程项目成果集:2017-2019》《金牛山古人类遗址》等多部著作入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讲好中华文明故事、促进中华文明研究深入发展,出版具有重要作用。本报记者专访全国政协委员、文物出版社社长张自成,讲述文物出版的思考。

记者:深耕文化遗产领域多年,文物出版社积累了丰硕的成果,请您谈谈文物出版的特色和经验。

张自成:1957年文物出版社因应我国文物事业发展的需要而成立。65年来,伴随着国家文物和出版事业的发展壮大,文物出版社积极探索、积累传承,形成了高标准和高质量、新材料和新成果、艺术与学术并重的“高、精、新”鲜明出版特色,先后有近300种图书获“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等各类奖项。

比如考古发掘报告一直是我社的主要出版物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田野考古工作的全面展开,国内外瞩目的重大考古成果层出不穷。为配合这些考古发现与研究,我社及时出版了许多极其重要的考古发掘报告。从建国初期50年代出版的《白沙宋墓》《南唐二陵》,到近年来陆续出版的《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第一卷)》《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全三卷)》《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盘龙城》《牛河梁红山文化考古发掘报告》《明蓟镇长城——1981~1987年考古报告》《襄汾陶寺——1978~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二里头(1999~2006)》等,已经出版各种考古发掘报告800余种。这些图书全面展示了新中国文物考古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在积累文物考古资料、推动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方面,在促进中国物质文明史、自然科学史、美术史、历史学、古文字学以及许多其他学科研究的进步方面,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从出版的角度来看,如何助推中华文明历史研究学术发展、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张自成: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物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2021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第一次以国家级专项规划的形式明确了向文物保护利用强国跨越性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文物出版工作面临新的时代课题和使命。

要完成上述任务和使命,学术出版必须助力构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三大体系”。学术出版与学术研究、学科建设互为依托和支撑。一方面,学术研究、学科发展是学术出版的根和魂,没有学术研究、学科发展,学术出版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学术出版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知识和学术整合功能,通过为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提供展示和传播的平台,来反哺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和发展。

大量珍贵文物的陆续出土,文物考古学界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不断问世,我社随之出版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学术水平的专题和综合性研究论著。如《中国石窟寺研究》《中国古舆服论丛》《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中国建筑艺术史》《中国丝绸艺术史》《中国北方草原古代金银器》《中国考古学:九十年代的思考》《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中华文明的始原》《史前中国的艺术浪潮》等,这些精品学术成果的出版有力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

记者:要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遗产走近大众,出版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何通过文物精品出版和阅读让读者更加亲近文化遗产,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张自成:要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遗产走近大众,学术出版一方面要立足于精品出版,推动学术发展,助力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又不能躲在象牙塔里,要做好将学术成果向社会公众转化的“摆渡人”。

当前,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实现基本文化权益的愿望十分迫切。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阅读需求,我以为学术出版机构应加大供给侧改革,有意识地开始三个转变:在图书题材上,学术与普及并重,根据社会公众的审美情趣、欣赏习惯,以灵活的出版方式、鲜活的表达语言,出版更多文化含量高、群众喜闻乐见的文物考古图书,努力将中国文化遗产知识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走近读者的日常生活,走进读者的内心世界;二是做好融合发展,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努力构建以优质原创内容资源为核心,多角度开发、多业态呈现、多介质传播的生产运营模式,确保更符合现代传播规律和人民群众接受习惯的内容产品供给;三是做好产品传播推广。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新平台,深入研究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规律,打通推广传播的最后一公里。

记者: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给出版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在数字化出版方面,文物出版社有什么亮点和思考?

张自成: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重新定义了人们获取信息包括获取知识、获取能力的方式,对传统出版带来了全方位、深层次、颠覆性的冲击。如何因势而变,实现新旧出版的融合,将传统学术出版的内容资源优势延伸到数字出版领域,是学术出版机构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我社主要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坚持学术立社,与学界携手同行,以用户为中心,不仅思考要出版什么,还要了解学术研究者需要看什么、通过什么途径获取资料信息,积极参与学术共同体建设;二是做好内容建设,以可信赖的高质量编辑、提供快速便捷的资料信息服务作为汇聚优质出版资源的基石;三是注重对技术的投入,依托先进技术和渠道,把学术研究成果和原创性内容带给学界、带给读者,实现交流、转化和传播,助力学术研究和创新。

“十三五”时期,我社完成了由9个资源库,92个专题库、156种主题分类构成的数字产品矩阵,生成知识单元关联关系超过276万组,完成了数字图书馆、专业学术图片库、视听库和知识比对模块的开发。在“十四五”期间,将探索跨领域数据的融合应用,实现知识型产品、数据型产品、服务型产品和功能型产品的分类设计,探索新型业务模式。

2022-09-26 谢颖 ——访全国政协委员、文物出版社社长张自成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1560.html 1 讲好中华文明故事 31,56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