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 朱之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将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战略位置,召开了全国教育大会,出台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一系列重量级文件,对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作出全面系统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教育、情系教育,亲自关心和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特别是针对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突出矛盾先后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做好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10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全国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持续保持快速发展步伐,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解决了不少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总体上看,教育保障更加有力,教育公平取得新的重大进展,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已进入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的历程,可谓亮点纷呈。过去10年,我先后在高校、教育部、全国政协、中国教育学会工作过,有幸参与和见证了一些教育工作;作为教育界别的政协委员,我利用各种机会,先后到过20多个省(市、区)调研和了解情况,并与一线校长、教师、教科研人员和教育行政干部有较多的沟通交流。基于个人的经历,我对10年来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有几点突出感受:
加强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及有关部门颁布了一系列制度文件,进一步完善了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比如,2014年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2019年中组部和教育部党组联合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党委常务委员会会议和校长办公会议(校务会议)议事规则示范文本》。中组部、教育部专门出台文件,在中小学建立了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将党的领导、党的组织覆盖到各级各类学校。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突出强调教材建设和管理是国家事权,对教材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加强统筹管理,强化正确方向引领。全面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着力构建大思政格局。通过这些举措,党对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教育领域意识形态阵地得到进一步巩固。
教育普及。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开启了教育普及的进程,改革开放后普及进程明显加快。过去10年,我国教育普及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一方面,教育普及实现了学段全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均全面普及。2012—2021年,全国学前教育入园率从64.5%提高到88.1%,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85%提高到91.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30%提高到57.8%,是历史上普及进程最快的时期。全国近3000个县级行政单位全部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义务教育阶段辍学这一世界各国都面临的老大难问题,也得到了根本解决。到2021年,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普及率均达到世界中上水平。另一方面,教育普及的政策导向、价值导向更加鲜明。学前教育坚持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实行政府全面负责,高中阶段教育实行普职并重发展,高等教育实行多样化发展。10年教育普及的进程,充分体现了我国的体制机制优势。我们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教育普及任务,为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办学条件改善。这方面的感受非常深刻,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全社会都有目共睹。10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持续大幅增加投入,加大力度改善办学条件。2012—2021年,全国累计投入数万亿元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比如,在学前教育阶段,大力加强公办园和普惠性幼儿园建设,2011—2021年,全国新增幼儿园12.8万所;在义务教育阶段,大力实施薄弱学校改造,中央财政累计投入4000多亿元,地方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超过1万亿元。通过10年来的努力,各级各类学校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广大中西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大幅改善。近年来,我到湖北、安徽、四川、云南、陕西、青海、甘肃等多个中西部省份调研时发现,校舍是许多边远乡村最漂亮的建筑,确实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在许多地方,城乡学校在办学条件方面的差距明显缩小,许多家长在选择学校时,办学条件已不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保障特殊群体教育机会。10年来,党和国家对残疾孩子、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特殊群体给予了特殊的关爱,千方百计保障其平等受教育权利。比如,针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坚持以“两为主”(即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保障就学,将其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截至2021年底,全国在公办学校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占比超过85%。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构建教育、民政、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多部门协同的工作格局,全面实行留守儿童普查登记制度和社会结对帮扶制度,优先满足留守学生就读寄宿制学校的需求,强化学校的主体作用,留守儿童在校寄宿和生活条件得到有力保障。针对残疾儿童少年,持续扩大特殊教育资源,基本实现30万人口以上县(市、区)均有至少1所特殊教育学校。截至2020年底,全国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超过95%。特殊群体受教育机会得到有力保障,让教育发展的成果进一步惠及最广大的群体,让我们的教育充满爱的浸润。
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10年来,针对教师队伍这一老大难问题,采取了一揽子措施,综合施策,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我认为,最为重要,也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通过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银龄讲学计划、大学生支教、对口支援等措施,大力补充教师,教师总量不足的矛盾得到基本解决。如实施“特岗计划”,为中西部农村补充特岗教师78万多人;实施银龄讲学计划,为老少边穷地区补充1万多名高素质教师。第二个方面,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督促各地依法保障教师工资待遇水平,到2021年底,全国近3000个县均专门出台了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水平的政策文件,初步形成保障义务教育教师收入的长效机制和工资收入随当地公务员待遇调整的联动机制。我去过的很多地方,中小学教师收入都能够得到保障,与当地公务员收入基本持平,有的还略高于公务员,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得到了明显提升。近年来,全国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人数大增,师范院校生源质量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这些都从侧面印证了教师收入待遇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在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基础上,中央启动实施“双一流”建设,到2021年共144所高校(不含国防科大、空军医科大学、海军医科大学)纳入实施范围,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实力显著提升。10年来,我国在高校建设了一大批国家级科研平台(包括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目前,我国共建有700个左右国家重点实验室,超过60%布局在高校。依托“千人计划”“杰出青年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万人计划”等一系列国家人才计划,高校凝聚了数以万计的各学科各领域拔尖人才。近年来,高校产出了一大批标志性研究成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凸显。有关统计显示,“十三五”期间,高校获国家科技三大奖(即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的数量持续增加,占三大奖总数的比例已超过70%。根据2021年全球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即ESI)排名,我国内地一共有333所高校有学科进入全球前1%,2015年仅有173所。近10年来,我国高校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公开发表论文数量快速增长。有关统计显示,2010—2020年,我国学者发表SCI论文从14.84万篇增加至55.26万篇,占全世界的份额从10.4%增加至23.7%;SSCI论文从5287篇增加至40.71万篇,所占份额从2.41%增加至9.2%。特别是在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细胞(Cell)等世界顶级期刊发表论文数量也保持快速增长,在全球范围产生影响力。
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党的十八大以来,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育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在风浪中前行。教育部等八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围绕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热点问题作出新的安排和部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出台《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教育行动》,设立“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教育对外开放的格局更加宽广。许多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与境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合作,在高层次人才引进、联合培养学生、科研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可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尽管国际风云变幻,但教育领域对外交流合作始终没有停滞,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服务和支撑国家战略的作用进一步发挥。
“五育”并举。实行“五育”并举,这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受各种因素制约,这一要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面临很大困难,难以真正落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五育”并举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比如,进一步完善党的教育方针,强化劳动教育;针对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分别出台文件,加强薄弱环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稳步在29个省(区、市)启动高考综合改革,初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全面推进教育评价改革,逐步扭转片面强调智育、片面强调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导向;加强科学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前所未有力度推进“双减”,着力为“五育”并举创造条件;克服“疫情”影响,有序开展线上教育教学,做到了停课不停学。总体上看,通过10年来的努力,已形成一揽子促进“五育”并举的制度安排;“五育”并举已从方向性要求,逐渐转化为各级各类学校的育人实践,落实到课程、教学、评价等关键环节,贯穿教育全过程。从社会层面看,越来越多的家长能够认识到“五育”并举的重要性,整个教育的生态正在逐步改善。
以上8个方面,是我对过去10年教育改革发展成就最为突出的感受。这几个方面的变化,使得我国教育的整体局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物质、制度、观念、氛围等多个层面,为迈向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该文来自“高质量发展”委员读书群之“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成就”主题系列。作者系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原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