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吕巍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项重大任务。
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中之重,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补齐的区域短板。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作为底线任务,要求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扶贫县支持力度。这既是脱贫地区的所需所盼,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考量。
9月22日,以“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主题的2022年中国经济社会论坛在京举办,这是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连续第三年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个“国之大者”展开研讨,前两年的主题分别为“发展富民产业,推进乡村振兴”和“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
主题不变、频道不换、力度不减,共商帮扶之计、共聚帮扶合力,这是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发挥优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生动实践。
振兴产业是根本之策
7月23日至26日、8月31日至9月2日,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组成“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专题调研组赴云南、贵州,就防止返贫监测、财政帮扶、产业发展、稳岗就业、移民搬迁集中安置、保障政策衔接等问题进行深入调研。
政府有关部门、企业以及群众代表反映最多的,就是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的问题。
调研组在调研中发现,重点帮扶县大多处于丘陵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和质量普遍较低,各地培育的帮扶产业大多起步较晚,很多还处在种养环节,没有形成成熟的产业体系。特别是农产品加工整体较弱,重点帮扶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展壮大乡村产业至关重要。”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合成表示。
他认为,产业振兴需要打造“五个一”工作抓手。编制一个好规划,坚持规划先行;选准一个好产业,突出特色优势;打造一个好龙头,依靠企业带动;创新一个好机制,务必联农带农;建立一个好体系,服务市场主体。
参与了调研的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常务理事、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贾楠也提出,应立足脱贫地区资源优势、强化扶持引领、培育产业龙头、完善产业链条,支持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农户+公司、农户+公司+农民合作社等方式,延长产业链、保障供应链、完善利益链,将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确保脱贫人口能够持续稳定受益。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海关总署原副署长孙毅彪注意到,西部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中,约一半处在沿边省区市。因此,他建议产业帮扶政策要突出沿边区位特色,打造“旅游+商贸+加工”为一体的综合型开放平台,开展“边民互市+落地加工”、“边民互市+综合保税区加工”、“边民互市+国货精品市场+市场采购”、跨境电商等模式创新,引进新科技、高附加值企业入驻重点帮扶县所在地区综合保税区,促进除保税物流、加工外的保税检测、维修、研发等新业态的发展。
育人引才是成事之基
在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关节二科原主任温建民看来,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优化人才队伍应是重中之重。
张合成也认为,只有有了人才的助力,农业才能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成事之基。
“但种种迹象都表明,重点帮扶县人才匮乏、乡村人才培训不适应乡村振兴需求等突出问题已成为制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的严重阻碍。”温建民说。
孙毅彪也注意到,由于脱贫攻坚期间多地都把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的有效手段,导致进入乡村振兴阶段后,农村人才匮乏加剧,犹如“贫血者失血”。
他认为,破解乡村人才瓶颈,需有效结合本土培养、外部引进、上级下派三种方式,扩大总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民建中央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李世杰强调了加强脱贫人口技能培训的重要性。
“应坚持需求导向、就业导向,统筹整合培训资源,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广覆盖的脱贫人口技能培训。比如,适应灵活用工需求,开展培训周期短、易学易会、脱贫增收见效快的‘短平快’培训项目;针对返乡创业人员,依托职业技术学校开展创业技能培训等。”李世杰表示。
调研组在调研中发现,脱贫地区农村儿童早期发展相对滞后,超过四分之一的0-3岁儿童语言、认知、社会性等发展迟缓,与城市儿童差距较大。因此,需要更加注重早期人力资本的投资问题。他们建议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将养育指导服务、中等职业教育培训纳入重点帮扶县公共服务体系。帮助每个重点帮扶县建好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师资能力建设,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培训课程,增强人力资本和技能经验就业匹配的有效性。
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湖南省政协委员、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戴树源谈到了“引贤”问题。“每个地方都有一批在乡村出生、具有浓厚乡土情结的成功人士,相关部门应制定政策,鼓励新乡贤在离职、退休后返乡居住、养老,鼓励乡村设立‘名誉村民’‘名誉村干部’等形式,引导一批新乡贤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作用。”
凝神聚力是动力之源
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重点帮扶县既是被帮扶的对象,更是落实集中支持政策的主体。
这就需要我们对强化县级主体责任的方法路径、制度保障、激励措施等作深入研究,推动重点帮扶县主动作为,不等不靠,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统筹谋划好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把后发优势充分释放出来。
“巩固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最终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落实。我们常讲,‘雁飞千里靠头雁’,‘村看村,户看户,农民看支部’,有了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和好的带头人,群众才能有主心骨,才能更好地带领群众发展致富。因此,需要切实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好。”张合成相信,只要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职责,五级书记真抓实干,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重点帮扶县发展乃至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就有了可靠的组织保障。
在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副主席常荣军看来,支持重点帮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产业发展、政策扶持、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统筹等各方面,除了要把县级主体作用切实发挥好,还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做好顶层设计,并充分利用市场力量,聚集资源要素,形成长效机制。
“目前,东西部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万企兴万村’行动和社会组织帮扶都已明确了对重点帮扶县的倾斜支持政策。应进一步研究工作思路,探索有效机制,利用好国家政策倾斜,通过市场手段,引导社会资源和各方力量支持重点帮扶县发展,凝聚社会帮扶的强大合力。”常荣军表示。
“同时,也要运用好经社理事会跨界别、跨学科、跨领域的优势,持续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围绕支持重点帮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小切口的大问题,深入调研、接力建言、跟踪推进,进一步汇聚起全社会致力乡村振兴事业的强大合力。”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副主席李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