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休闲周刊

寻找秋收的意义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9月30日   第 09 版)

纪娟丽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放眼全国各地农民丰收节,到处是一派瓜果满园粮满仓的丰收景象。

9月27日,互联网社会创新社群平台零活实验室发起“你身边的小丰收”分享活动。倡议人们一起关心土地,关心食物和农民,细心观察身边的“一米菜园”“阳台种植”“花园种菜”,邀请每位小小农夫分享累累硕果与丰收生活。

想起不久前和女儿一起在小区楼下散步,她敏锐地发现,不少人家的“小花园”、阳台上都挂上了沉甸甸的果实。“妈妈,我们看看能找到多少种果实吧?”在女儿的倡议下,我们找到枝头红红的大石榴、橙黄的柿子、正在由青变红的枣,爬上藤架挂在藤蔓间的南瓜、丝瓜、苦瓜、豆角,还有种在花盆中的辣椒、茄子……仿佛一场发现之旅,女儿惊讶于各类果实之多,而我知道,是时候打开这个收获季节的密码,让远离土地的她更深刻地了解秋收的意义。

秋天,脚下这块神奇土地创造的收获可远远不止小区花园和阳台。回到家,我趁热打铁,打开电脑,和女儿一起搜索一幅幅壮丽喜人的秋收图。

在云南普洱市西盟县,佤族同胞根据稻米成熟的时间,相继欢度新米节。早上,村民们换上节日的盛装,约上邻里乡亲,唱着庆丰收的歌曲,在田间找出谷穗壮实、谷粒饱满的“头谷”带回家。田野乡间、房舍屋檐满目金黄,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在江西婺源篁岭村,依山而建的美丽村落里,露台和屋顶上,村民不约而同地晾晒收获的红辣椒、玉米、南瓜等五彩缤纷的果实,好一幅风情浓郁的“晒秋人家”民俗风情画。据说,篁岭晒秋这一传统民俗,起源于大明宣德年间篁岭建村之初,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如今,篁岭晒秋被评为“最美中国符号”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人心生向往。

在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黑龙江省,一片片金黄的稻田里,收割机在稻浪中穿梭,将黄澄澄的稻谷尽收其中;一块块整齐的玉米地上,大型农机开过,一根根玉米颗粒归仓。阡陌纵横的田间处处是丰收的画卷和喜悦的笑脸。作为名副其实的中华粮仓,中国每九碗饭中,就有一碗来自这个地处世界主要黑土带上的农业大省。

……

一幅幅热闹喜悦的秋收图中,流淌着我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华民族尊农重农、敬畏自然的人文精神,流淌着端好国人饭碗的国计民生。

我们还欣喜地发现,9月24日,北京先农坛刚刚举行了一场秋收体验活动。不少市民带着孩子来到明清耤田,辨识水稻、黍子、谷子、大豆和高粱不同谷物,一同收割2022年的“第一镰新黍”,认识日常的饮食原来在田间的样子。

北京城里居然还有这“一亩三分地”?我们带着疑问走进了先农坛的历史。先农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朝祭祀先农、太岁诸神的皇家坛庙。每年,明、清帝王要在此举行亲耕亲祭大礼,体现“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的传统理念。而这里的耤田“一亩三分地”,正是明、清帝王扶犁亲耕之地,这里收获的谷物专门用于皇家坛庙粢盛,因此耤田谷物的长势、丰歉牵动着皇帝的心绪,象征着国事的兴衰。因此,该处遗址具有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价值。2018年,“一亩三分地”得以腾退恢复,已举办三年先农坛农耕系列文化活动,引导人们体验农耕。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里原来有这么深刻的意义,我也想去先农坛看看。”女儿已将先农坛列入“十一”假期行程,这场寻找秋收意义之旅还将继续……

2022-09-30 纪娟丽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1806.html 1 寻找秋收的意义 31,80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