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金玉
谢幕时,女主角——云南省滇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张桂梅”的扮演者王润梅依然泪光晶莹。她迅速拭了拭眼睛,有些歉意地向观众微笑着,并深深地鞠了一躬。
台下,掌声中,是久久不愿散场的观众,不少人眼角也是湿润的。
夜晚10点的北京,在国家大剧院的戏剧场,这场无声而胜有声的互动,悄然为这夜色留下了动人注脚。
近日,由云南省滇剧院倾情打造的原创大型现代滇剧《张桂梅》在京上演。作为国家大剧院“非遗戏曲剧种展演”的开幕演出,它以精湛的表演、细腻的表达、真挚的情感,赢得了现场观众的无数掌声。
当“张桂梅”遇到张桂梅
“这场戏,我演了30多场。像这样‘绷’不住的时刻,有过两三次。”回忆起现场的那一刻,王润梅仍有些情难自已,“演出结束时,作为张桂梅老师的扮演者,我仿佛用浓缩的两个小时演绎了她的几十年,她办学时的艰难过往历历在目,那番五味杂陈的滋味涌上心头,我的眼泪真是止不住。”
将张桂梅老师的故事搬上舞台,一直以来都是王润梅的心愿。
“2012年,我和张桂梅老师初见。当时,我们共同参加云南省的党代会,她代表丽江出席,特意身着了纳西族的服饰。巧合的是,我是纳西族,也是丽江人,当时也是一身民族服饰。”王润梅笑着说,当时她眼中的张桂梅老师,梳着齐耳的短发,戴着黑框眼镜,脸也是圆圆的,是那般意气风发。
时隔8年后,当因为作品创作而到华坪实地采风、收集素材,再度见到张桂梅老师时,王润梅的心却有些抽动地疼。“当时,她的手指上贴着膏药,走路已是颤颤巍巍。我真是一下子明白了那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张桂梅老师为云南山区的孩子们、为云南的教育呕心沥血,甚至不惜以自己的健康为代价。”王润梅说,这种精神打动了整个创作团队,也成为作品创作的一大支点。
历时两个月的打磨,滇剧《张桂梅》剧本终于成型,并于2021年6月在云南首演。“我们选取了她最感人、最生动的几则故事,组合成了一台5场戏的剧目,将张老师从初到华坪成为民族中学教师,再到建设华坪女高的经历囊括其中。”王润梅说,去年12月,他们还特意来到华坪县演出,张桂梅老师带着几百位学生共同观看。
“当时,张老师的身体已经不如从前,她本不能久坐。没想到,她却坚持看完了演出,并数度落泪。她和我说,戏中的故事都是真实的,演得很好。得到她肯定的那一刻,我觉得再多的波折、困难都值了。”王润梅说。
当古老滇剧遇到现实故事
滇剧已有300多年历史,这一古老戏曲如何演绎现实故事,很多人曾在事前打过不少问号。
“我为张老师也科普过,告诉她完全不用担心。戏曲的渲染力很强,可以用声腔、表演来诠释人物的思想感情,可以将现代人物的形象刻画得更丰富、更立体。”王润梅解释道,滇剧被誉为滇萃实至名归,它时而高亢激越,时而委婉优美,既能呈现戏曲艺术的美感,又能将人物的精神世界传达出去。
“比如,当时的家访之难、筹款之艰、建校之苦,这些事迹要艺术性地表现,就需要通过声腔和表演来体现。剧中的第五场,讲到建校之初困难重重,老师们的辞职与学生们的调皮交错,几近让张桂梅老师崩溃。这里有一大段的表演,难度非常大,需要演绎用声腔将人物此时的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王润梅说。“古老滇剧给予了现实题材以厚重感,既有程式化的表演,又融入了现代戏的表演手法,为观众奉上了艺术大餐。同时,滇剧相对小众,与张桂梅老师的故事结合后,又让滇剧得到了更多的宣传,让更多人感受到了滇剧的魅力。”
当观众遇到滇剧《张桂梅》
“虽然了解过张桂梅老师的事迹,但通过戏剧形式再现人民教师无私奉献的烛炬精神更受教育。当代戏难写也难演,表现在世人物的戏更难写。这部戏整体的结构比较完整,唱词和台词都很不错,演员们的表演也是可圈可点。我母亲是农村的民办教师,我们也是在比较贫穷的年代读书受教育,对人物的理解和感情自然更有体会。”
“张桂梅老师像一盏灯点亮了大山里的夜空,滇剧《张桂梅》在舞台上呈现了张桂梅老师的人生和那段陪伴孩子们度过的时光。王润梅老师成功演绎了这个为国家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的人民教师形象,声声动情,令人感动。”
“年近花甲,首看滇剧,被《张桂梅》剧创人员的辛勤创作,演职人员的精彩表演所震撼,期盼这样的好作品更多一些,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剧目本身构思精巧,唱词优美,富有教育意义,同时叙事与抒情结合,融入云南风情歌舞,充分做到了艺术形式和主旋律的完美结合,真是一部精品好剧。”
……
表演结束,王润梅的手机不停在响,一则又一则点评敲击到了她的心上。她再次明白一个道理:“优秀的文艺作品要与时代同频共振,作为拥有着近300年历史的滇剧,我们要用古老的声腔,书写新时代的故事,要在浅吟低唱中讴歌时代楷模。”
“我们会继续打磨《张桂梅》剧目,后续将组织专家召开研讨会,认真听取专家意见建议,为剧目再次修改提升并立上舞台做好充足准备,持续推进张桂梅老师先进典型事迹宣讲,营造崇尚榜样、争当先进、关爱英雄的时代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