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安永
之前回老家,刚一落座,侄儿就把我拉进了村里的微信群。一入群,“嘀嘀嘀、滴滴滴”的信息提示音就像放鞭炮一样响个不停。大家或发语音,或发表情,或发劳作图片,真是让人应接不暇。我只好把微信群设置成免打扰模式,接连几天没再去关注。
过几天再打开,就看到有村民在群里发信息:“请问谁家有小型水稻脱粒机,我家水稻熟了,想请师傅来我家脱粒水稻。”信息一发出,微信群里像炸开了锅,不停有村民回信息:“张家有小型水稻脱粒机,可以上门服务,价格也很便宜。”“李家有小型脱粒机,可以租用,操作简单,自己可以操作。”“把家里的土鸡腊肉煮起,我们几个帮你收,免费服务。”群里的乡音是那么的亲切、熟悉、淳朴,一下子让我的心和家乡贴得很近很近,一幅水稻收割的繁忙景象已浮现在眼前。
村里的微信群让我想到儿时农村老家信息传递是多么原始又古老。父辈们过着天明靠鸡叫,收工看日头,夜晚点油灯的生活,上工下地都靠队长敲钟。晚上村里开会,生产队队长就会挨家挨户去敲门。后来有了电话,一个村子里几乎就一部,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为了问候家里的老人和小孩,不得不与电话的主人预约。如今好了,手机视频可以随时随地和亲人“见面”。特别是有了微信群,村里老人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事情,只要在群里说一声,村民们就会过去帮助。
村里的微信群每天都有新鲜事,时时传递着浓浓的乡情。今年老家遭遇了干旱,小溪、水塘、水井几乎干涸。村民每天都在微信群里传递着如何抗旱保丰收的信息,大家通过微信群邀约到深山找水源,每当村民从深山引出泉水后,微信群里就会发出水已进田的信息。村民们还根据微信群的信息,组成志愿者服务队,为没有劳动力的家庭义务担水。
微信群里的乡音乡语,折射出一个村厚重的文化历史底蕴,不管乡亲们住在哪里,心始终都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