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化周刊

理想教育的畅想曲

——读朱永新《未来学校》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0月10日   第 12 版)

汤素兰

朱永新先生的《未来学校》重新定义了教育。未来的学校将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学校,而是“学习中心”。这本书从学习中心长什么样、谁来学、谁来教、学什么、怎么学、怎么样评价学得好不好、父母应该做什么、政府应该干什么这八个方面,为我们描绘了未来学校的蓝图。

这是一本以问题为导向,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为依据,以扎实的教育理论为逻辑起点,以“成人”——成为“人”为教育目标的教育学专著,更是关于理想教育与教育理想的畅想曲。

但正如书中所言,“未来学校”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可预见的未来。

首先,朱永新先生是一个执着于教育理想并踏实践行理想教育的教育家、行动者。他于2000年发起新教育实验,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宗旨,吸引了全国各地4200余所学校加盟实验,深刻改变了500万师生。未来学校的构想,是以新教育实验所取得经验为基础的延展。在20余年的新教育实验中,对现行教育中课程设计、评价体系、师生关系、家长角色、人才培养等方面凸显出来的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思考并给出解决方案。新教育课程体系,是以生命课程为基础,以求真的智识课程、求善的德育课程、求美的艺术课程为主干,以特色课程为枝叶进行建构的。而这些,恰恰是未来学习中心特别关心和强化的内容,即未来学习中心学什么、为什么学。

其次,世界各国成功的教育创新实践和互联网时代技术带来的人与环境的改变,已经预示了未来教育的方向。新媒体的融合、互联、参与,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割据”状态,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全都融合,拥有一台联网电脑或者移动终端,就拥有了全世界的学习资源和信息。资源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背后,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传统意义上人与人的交往包含着时间、地点、人物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结合便构成了“场所”的概念,传统学校其实就是场所。信息时代将以上三大要素全都消解了,人们的交往没有时间要求,没有地点限制,甚至根本不需要人的在场。互联网也颠覆了传统受众的被动接受,它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正是这种广泛的参与性,使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信息的上传表达自己的心声,分享自己的经验,炫酷自己的技能。从学习与教育的角度来说,任何人都可以是学生,任何人也都可以是老师。这一切正好是未来学校成为现实的社会基础与技术支撑。

从阅读者的角度,这是一本纵观古今、连接中外的书。书中的信息量巨大,包含当代世界各国的教育实践,古今中外杰出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以及当代科技前沿的教育资讯。朱永新先生经过过滤,将其中的精华传达给我们,开阔我们的眼界,给我们带来教育的思考,并启迪我们自己如何应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让自己不断成长。

朱永新先生对于未来学校的构想,是从新教育实验出发,走向让人成“人”的理想实现的旅程。新教育是以让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宗旨的,教育的幸福和幸福的教育,还局限在教育过程、学校场域、师生之间。但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丰沛情感和独特创造力的人。而要培养这样的人,教育的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个性化定制的课程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力,并且让学生永葆童年时代的好奇心,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让一个人真正成“人”,要求这个人既是独特的个体,又是大写的人,他们是能感受生命的幸福,并创造幸福生活的真人、全人。这是人的主体性的实现,是理想的人的成长。而真正理想的人是能与万物和谐共处的生态的人,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万物的灵长”。

《未来学校》是一本通俗而严谨的学术著作,也是一首激情澎湃的教育抒情诗。阅读这本书,能感受到朱永新先生深厚的教育情怀和对未来理想教育的热切期盼。未来学校是我们向往的学校,也是我们要创造和正在创造的地方。为了未来学校的到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关心当下的教育,并且为改善当下的教育作出自己的努力。

(作者系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文联副主席、湖南省作协副主席)

2022-10-10 汤素兰 ——读朱永新《未来学校》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1921.html 1 理想教育的畅想曲 31,92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