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健康周刊

金秋养生宜忌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0月12日   第 05 版)

唐旭东

又到金秋九月,这一时节我国民间有登高望远、赏菊饮菊、饮酒进补的习俗,那么面对这些习俗,老年朋友们有没有注意到一些养生保健认识上的小误区呢?

一、老人健体勤登高,须因人制宜。

农历九月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是重阳节,登高是重阳节最古老的习俗,又称“登高节”。古人登高之原始目的是祈福——避祸消灾,逢凶化吉。随着社会进步、科学知识普及,重阳登高的迷信色彩逐渐淡化,人们在重阳时节约上三五好友远足郊外,更多是为了修身养性、强身健体。

现在,随着民众健康运动的普及,群众性的登山活动、登山比赛非常普遍,许多老年人也加入了行列。登高的确是很好的有氧运动,是常见的锻炼形式的一种,养心健肺,强筋壮骨,但登高和爬楼梯都是强度较大的运动方式,老年人如果患有高血压、慢阻肺、骨关节炎等慢性疾病,就不建议选择登山这项运动了。老年人常患有一些旧疾,有些病虽然本身与季节关系不大,比如慢性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平时病情控制得还不错,但却很可能在夏秋季节转换的时候、因为登山的运动强度过大,加之温差变化等原因,感受风寒、秋燥而罹患感冒,进而引起旧病发作加重。

提醒大家,老年人秋季锻炼要根据自身体质情况和身体状态,选择适宜的锻炼方式,可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文体活动,如户外散步,打太极拳、八段锦等。在健身活动时,要注意适量补水,劳逸结合,量力而行。

二、老人益寿常饮菊,宜结合体质。

金秋九月习称菊月,赏菊、饮菊是九月的另一习俗。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就著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初唐诗人王绩也咏出了“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的诗句。

菊花除供观赏外,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具有消暑、降热、祛风、明目、泻肝火的功效。明代李时珍对菊花推崇备至:“其苗可蔬,叶可啜,花可饵,根可入药,囊之可枕,酿之可饮,自本到末,罔不有功。”可见菊花处处是宝。现代科学研究分析,菊花含有菊甙、水苏碱、氨基酸、黄酮类、龙脑、菊油环酮、维生素B1等成分,常饮菊花能起到降压、明目、提神等功效。

那么菊花适合所有人特别是所有老年人吗?答案是否定的。因菊花味甘苦、性微寒,中医常说的阳虚、脾胃虚寒的老年人就不适合使用,临床表现为怕冷不敢食凉物、四肢不温、腹泻腹痛等症,常见于现代医学的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溃疡、慢性腹泻等,这些疾病属脾胃虚寒类型的老年人应少用或是忌用菊花。另多饮菊花易刺激胃酸分泌而引发胃部不适,故饮菊应酌情酌量,切不可千人一方,尤其对于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更应谨慎选择使用。

三、老人金秋进补,贵在恰如其分。

我们常听老人说“秋冬巧进补,春来打老虎”,因古代多以农耕为生,夏收秋种十分繁忙劳累,人们的体力消耗很大,故通过“贴秋膘”来让体内贮存更多的脂肪和能量。对于现代人来说,因夏季炎热,多食凉菜冷饮,有些人食量变小、体重下降,到了秋季天气凉爽、胃口渐佳,从养生的角度,对于体重较轻、体质较差的人秋季进补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老年人多吃一些大鱼大肉、补品补药,就出现了口舌生疮、胃脘胀满、腹胀便秘或腹泻等症状,多因脾胃虚弱、虚不受补,或补不对证,从而引起“上火”、消化不良症状。中医认为“贴秋膘”一定要因人而异、因人而补。老年人,尤其是患有胃肠疾病的老年人,深秋护胃重在“养”,这个“养”字体现在秋季饮食上应以鲜、淡、温、软为宜, 做到定时定量,营养均衡,比如淡水鱼虾,炖煮的牛羊肉,保持三餐节律,有规律地进食食物、荤素搭配,胃病患者要注意忌口,不吃过冷、过烫、过硬、过辣、过黏的食物,更忌暴饮暴食,应戒烟限酒。

老年人秋冬进补,建议采用药膳食补,或者到中医院的膏方门诊,配制膏方(膏滋),不仅携带、服用方便,更重要的是一人一方、补益作用的个体化、针对性强,是很好的养生进补和慢病调补的方法。

秋凉之后,昼夜温差变化大,患有慢性疾病特别是胃肠疾病的老年人,要特别注意脘腹部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晚睡觉盖好被子,以防腹部着凉而引发胃肠疾患或加重旧疾。

2022-10-12 唐旭东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2014.html 1 金秋养生宜忌 32,01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