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融媒体记者 张佳琪
“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中央企业技术能手”“火车头奖章”……翻开柯晓宾这些年获得的荣誉证书,里面的每一字每一句,似乎都在述说着她在继电器调整岗位上发生的不平凡故事。
2003年,刚走出校园的柯晓宾进入沈信公司,成为一名继电器调整工人。很多人或许会问,什么是继电器?如果把信号控制系统比作中国高铁的“大脑”和“中枢神经”,那么应用于全国铁路数以千万计的信号继电器则是支撑这个中枢系统有效工作的“神经元”,是高铁安全高效运行的“守护神”。
一手拿着继电器,一手握着扁嘴钳,凝神观察,轻轻敲打,这是19年来柯晓宾工作的常态。柯晓宾告诉记者,产品零部件接点间距的误差要控制在0.05毫米至0.1毫米之间,而零件配合接触的力要控制在200毫牛左右。这是什么概念?“我们用手突然扯断一根头发的力大约是1800毫牛,而继电器触点配合的力约是前者的十分之一。”
常人看来的不可思议,靠的其实是“千锤百炼”。一开始,继电器的对称性结构要求左右手均衡发力,柯晓宾为了让左手“找到状态”主动加练。调试的产品被检测退回,她加班加点向师傅请教。为了揣摩手法,她甚至把模具背回家练,经常练得虎口发麻,手上也长了厚厚的茧。就这样半年之后,她成为同期员工中第一个出徒上线、独立生产的佼佼者。
不仅如此,柯晓宾还爱“挑战”。凭着刻苦钻研,她成功研制出了新型接点整形工具,大幅提高了调整精度和生产效率。她还与哈工大专家配合试制优化后的S系列继电器(欧洲标准)特性调整与测试工作。由她主创的调整方法和操作步骤被纳入四种继电器作业指导卡,填补了该领域空白。这些成果为我国生产符合欧洲制式的继电器、参与“一带一路”铁路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凭着精湛的手艺和认真的态度,2012年,柯晓宾担任调整三班班长。带队伍,成为她人生中的一项新任务。从师傅崔宝华身上受到的良好教育,柯晓宾继续传承发扬,带着一股“冲劲”,2017年12月,柯晓宾带领16名一线职工组成了柯晓宾劳模创新工作室。目前,工作室攻克生产疑难问题项目29个,取得创新成果43项,获得国家专利8项。
“过去的日子里,我们服务了京张、京沪等高铁项目和雅万高铁、中老铁路建设,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国家发展贡献了一点点力量。”柯晓宾说,“这次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希望自己能把基层党员的心声带到大会上,把企业做好的信心和决心也带到大会上。同时,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产业报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