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党的二十大特别报道

新起点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0月17日   第 12 版)

作者:陈红彦

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开幕了,报告中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论述,为我们指出了更加明确的方向,明确了作为文化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我于1987年参加工作,一直在国家图书馆从事古籍工作,从业的35年中,切身感受着古籍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十年中在各级领导的规划推动下,在各项政策的保障下,古籍事业更是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对于古籍保护事业而言,刚刚过去的十年,可谓非凡十年。

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物质形态的文物;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是古籍——刻印在甲骨文、竹木简、帛书、纸等材质上的典籍,记载了大量中华民族文化形态和发展历史,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历史见证。

十年间针对古籍家底不清的问题,全国古籍工作者普查清点,基本摸清家底;针对古籍利用不便、查古籍资料难的问题推进数字资源建设,让珍善古籍通过网络成为普惠资源,提供无差别服务,实现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查询,莘莘学子可以在疫情中完成毕业论文,科研工作者不中断研究,传统文化爱好者便捷翻阅,体会古人的智慧,也实现了珍贵文化资源的灾备。十年间影印出版的古籍和珍贵文献走入更多人的书房,如《鲁迅手稿全集》《永乐大典影印本》《汉文敦煌遗书题名索引》《敦煌遗书书法精选集》《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山川名胜舆图集成》《国家图书馆藏黄河历史文献》《儒藏》《儒典》等。依托古文字工程,开展文明探源“馆藏甲骨整理、保护与研究”“馆藏金文拓本汇编”“馆藏古文字研究类稿本整理”等都在出版中。数不胜数的出版物,为国家重大文化战略实施提供资料支撑、为各个领域的学者提供充足的素材。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籍普惠更多读者。

十年间新技术的应用,也在不断活化着古籍。古籍藏品中王羲之的“福”、皇上的“福”通过阅文集团的再创作,2021年“福”字壁纸定制活动在春节期推出,温暖了疫情中的中国,福满人间。2021年,世界读书日“智慧,穿阅千年”主题活动,以华为阅读App推广古籍阅读与古籍修复,探索以新技术、新设备让古籍阅读和古籍修复走进大众生活的新路径。2022年元旦推出甲骨文推广公益项目,当甲骨文遇到网络文学,点击超过2亿,让中国字源远流长,让好故事生生不息,让古籍里的故事活起来。通过新媒体传播的古籍故事更是受到欢迎。

主流媒体《典籍里的中国》《国宝档案》《中国诗词大会》《地名大会》《考古大会》《春妮的周末时光》等节目等更是将古籍、将传统文化植入更多民众的日常生活,古籍中的思想、生活方式潜移默化,发挥着积极作用。

十年间,科技赋能推动着古籍保护事业发展。修复过程中,纸张成了困扰修复的难题,科技手段的辅助下我们分析纸张材料,无损检测获得纤维长度、宽度、厚度、配比,进行自行抄造修复用纸、库瓷青纸、粉蜡笺纸、仿古真丝画绢、真丝绫子的制作技术攻关,解决珍贵文献修复材料的困难。发明让修复更科学更规范的设备,通过实验室研发文献脱酸技术和设备,让文献通过脱酸延续寿命,破解国外技术难以落地的卡脖子问题。

十年间“古籍修复技艺”“传统书籍装帧技艺”“敦煌遗书修复技艺”“甲骨传拓技艺”等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让传统技艺得到抢救和传承,带动了古籍修复行业的提升。

三年前,拥有110年历史的国家图书馆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给八位老专家的回信,信中所说的国家图书馆在传承中华文明、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让国图人倍感温暖,也激励着国图人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服务方式,推动全民阅读,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再立新功。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

2022-10-17 陈红彦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2243.html 1 新起点 32,24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