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评论

加快形成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支撑体系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0月25日   第 03 版)

作者:王济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全面推动科技、人才、创新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要充分认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成就和现实基础。

重科技就是重先机,谋人才就是谋未来,抓创新就是抓发展。新时代十年的伟大成就,离不开科技、人才、创新的一体发展,离不开人才强国战略的强力支撑。

科技实力大幅提升。十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实力已经从量的稳步积累迈向质的快速飞跃,从多点多线的集中突破迈向系统集成和整体能力的全面提升。特别是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人才战略成效显著。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民族复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高度,把人才工作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安排,作出全方位大力度培养、引进和使用人才的重大部署,不断完善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人才体制机制,为创新人才营造良好生态,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作用更加充分。

创新环境日益复杂。当前,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围绕科技制高点、高端人才和创新前沿的竞争日益激烈。同时,伴随国际地缘政治格局的异常演化,大国之间的全方位竞争与博弈不断加剧,对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形成了重大冲击。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我国亟须在集聚创新人才、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方面补短板强弱项,加快形成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支撑体系。

要深刻理解推进现代化建设中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辩证关系。

强化人才支撑是形成科技发展良性生态、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重要基础,必须科学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辩证关系。

各具特色,有机融合。教育、科技、人才是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子系统,在功能定位上表现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具有相对独立、各有侧重、相互关联、有机融合的基本特征。教育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为科技发展提供宽领域、高质量、多层次的人才支撑;科技发展既为促进教育现代化提供强力保障,也为创新人才提供发挥作用的平台载体和发展空间;人才是生产力体系中最为活跃、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是激发科技生产力变革和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源泉。

相辅相成,互为支撑。教育优先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科技自强必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人才引领必须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全面统筹,强化协同。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和当前日益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要赢得科技竞争、把握创新驱动主动权,必须加快推动人才强国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机融合,必须千方百计突破创新人才特别是尖端人才流动的地缘封锁,必须加快完善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支撑体系,从而在科学理解和全面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基础上,通过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的有机融合,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动能。

要全面构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支撑体系。

加快形成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支撑体系是着力形成人才竞争比较优势的关键,必须将其置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位置,通盘谋划、全面统筹,落实落地、加强协同。

立足长远目标,多层次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汇聚、使用和提升的战略布局体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握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趋势,遵循人才战略布局内在规律,重视国家重大战略内在联系,在人才战略目标和具体举措之间形成有机衔接。围绕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目标,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强化各方面人才协同发挥作用,优化人才强国的战略支点、创新前沿、雁阵格局和协同生态,营造人才事业大江奔腾、万溪汇聚的活跃局面。

坚持自立自强,高质量提升人才成长的自主培养体系。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市场竞争新趋势,围绕企业、行业和产业的前沿知识、技术进步和机制创新,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人才需求,坚持自立自强自主培养与提高人才供给安全可控能力并重,大力培养和使用战略科学家,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创造条件让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加快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培养更多更高质量卓越工程师。

全面集聚优势,宽领域构建面向经济发展主战场和国际竞争新格局的人才汇聚体系。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制订人才引进分类计划,以分层政策引导顶尖学者、外籍专家、华裔、留学生以及港澳台人才引进工作。建立重点科技领域海外人才信息库,强化互联互通,注重共建共享,在招才引智中既重视引进人才个体,也重视引进研发机构。

推动产业升级,全方位形成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作用的产业转型体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不断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深度融合,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助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科学认识生产力、资源与动力之间辩证关系,合理引导包括人才在内的各类创新要素向重大项目、重点区域、重要企业尤其是国家战略需求方向的集聚,形成创新高地在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中的溢出效应。

优化体制机制,全流程改革焕发科技人才创新激情的科技成果产权制度体系。深化“放管服”体制改革,健全科技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机制,持续为人才减负松绑。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激励政策,使科技人才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充分释放人才强国的地方主动创新精神,鼓励各地引进拥有全球科技合作网络和自主研发体系的国际机构、培育熟悉科技政策和行业发展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既懂专业技术又懂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经理人才队伍。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

2022-10-25 王济光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2675.html 1 加快形成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支撑体系 32,67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