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华夏周末

乡音传乡情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0月29日   第 05 版)

本报记者 谢颖

结束了党的二十大激动人心的参会历程,黄艳艳回到莆田,立刻开始了马不停蹄地宣讲,她迫不及待地想与大家分享对于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感悟。同时,她心里还在“谋划”着——用莆仙戏这个当地喜闻乐见的方式向老百姓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对于莆田人来说,莆仙戏就是乡音,蕴含着最深切的乡情。黄艳艳走上艺术道路,就源自小时候在村里的戏台边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看莆仙戏。在她心里,送戏下乡,为老百姓演出,是最重要的。每年,她都坚持基层演出300多场,因为“莆仙戏的根在民间”。

在乡村的小戏台演出,黄艳艳经常收获温暖的体验。比如她常演的剧目《状元与乞丐》,其中有一场戏演得是孩子心里很委屈,母亲细心地开导他,激励他认真学习,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有很多作为母亲的村民看完之后泪流满面,觉得演到了她们的心坎里,感受到母爱情感的共鸣。而像“你们演得太好了,我一遍又一遍看不够”这样的赞赏,总是让她的脸上绽放发自内心的笑容。

完成文华奖参评演出回莆田的第二天,黄艳艳又下乡演出了,还连演了很多天。以至于得知获得文华大奖的喜讯时,正是当晚演出开始的前几分钟。虽然作为主演一场大戏消耗会很大,但她一点也不觉得辛苦,特意增加了一场折子戏奉献给村里的老百姓,和他们分享喜悦之情。

“在我23年的舞台艺术生涯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没有人民,艺术就失去了根,艺术的土壤要靠人民来滋养,人民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这是黄艳艳的心里话。现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乡村振兴的美丽图卷正徐徐展开,更激励着她深入一线,扎根基层,用自己的艺术创作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文化需要,不断增强他们的幸福感、获得感,为乡村振兴描绘绚丽的色彩。

2022-10-29 谢颖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2891.html 1 乡音传乡情 32,89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