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关注

把中关村这张改革创新“金名片”擦得更亮

——北京市政协首次开展学习研究型重点协商综述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1月02日   第 12 版)

▲调研组一行在相关企业调研科技创新情况

本报记者 包松娅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谈到科技创新,回望彻底改变中国命运的改革开放40多年历程中,有两个“村”彪炳史册:安徽小岗村,开启了农村改革的先河;北京中关村,则吹响了科技改革的号角。

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开始,中关村在四十年间从自发形成到自主推动、从承接合作到主动布局、从技术输出到管理和服务输出,充分体现了中关村对北京,对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地区发展的辐射带动、创新引领价值。

2013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题,举行了十八大以来第九次集体学习。引人注目的是,这次集体学习,第一次走出中南海,走进了中关村。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关村论坛发表重要视频致辞指出,支持中关村开展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

中共中央《关于支持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先行先试改革的若干措施》颁布以来,北京全市上下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探索破解科技体制机制难题的战略高度,全面深刻认识推进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的重要意义,瞄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最突出的短板、最紧迫的任务,求突破、谋创新,推出更多实质性举措,积极探索破解难题的现实路径。

北京市政协更是将“推动中关村开展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开创性地作为首个学习研究型重点协商议题,由科技委员会组织专题调研组,北京市政协主席魏小东带队进行学习调研,并通过主席会形式开展首次学习研究型专题协商,在学习研究中知情明政,在协商建言中集智聚力,共同推动中关村开展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把中关村这张改革创新的“金名片”擦得更亮。

进一步推动改革已是共识

中关村是一面旗帜,是我国科技创新的出发地、原始创新的策源地和自主创新的主阵地。

其实,科技园区的概念最早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1951年成立的斯坦福工业园(硅谷)被认为是世界上首个科技园区。由于科技园区在促进产业结构变革、创造就业机会、增强国家竞争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逐渐被各国所重视。

中关村出现的20世纪80年代,正是全球科技园区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因此被赋予先行先试“试验田”的使命。

不负众望的是,从“试验田”到改革发展的“先行者”,中关村不断实现首创性突破,在不同发展阶段交出亮眼答卷。进入新阶段,踏上新征程,中关村仍然处于发展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要大力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25年基本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必须坚持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路子,需要更好发挥中关村的龙头带动作用。要胸怀‘国之大者’,坚持从政治上考量、在大局下行事,探索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新范式和新路子。”调研组在开启调研之前,对国内外科技园区的发展进行了研究比对,对首都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充分了解,在调研协商的不断深入中逐渐凝聚共识。

在委员们看来,开展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是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中央赋予北京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有利于提升首都科技承载力和引领力,引领我国未来科技创新方向,赢得国际科技竞争主动权,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助推中关村进行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除了发挥长板优势,更重要的是“补短板”。

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启动以来,据了解,北京市可先行推进开展的7项改革任务均已出台或即将印发配套政策文件,需对接国家部委推进开展的17项改革任务中有9项任务已出台或形成配套政策文件。

但从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度看,改革任务还很繁重,还需要加大步伐,加快进度,进一步解决创新主体能力不强、高端国际人才缺乏、资本等创新要素集聚不够、评价激励等创新机制有待完善、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等问题。

“开展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要坚定改革信心决心,赓续大胆试错、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敢于在‘先’字上下功夫,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戒除畏首畏尾、患得患失的心态,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推进各项改革。”调研组认为,改革进入深水区,必须要有敢于啃硬骨头的精神和准备。而中关村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最不怕的就是下功夫。

激发凝聚内生发展动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其内涵特征。

“国际上以技术成熟度为标准将科技成果划分为9个等级,一般达到7级以上才有可能转化为产品。”调研组在对世界领先科技园区进行分析时发现,当前纽约、伦敦等国际发达城市7级以上的科技成果占比达到80%,中关村一般在3-5级,尤其在高端芯片、开源框架等方面基础薄弱,难免受制于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聂祚仁与调研组一道对日本筑波科学城进行了深入研究,印象深刻的是,筑波科学城集中了大量的基础研究资源,很多企业都在筑波设立了主动对接科研教育机构的研发部门或机构。

“要制定和实施围绕大科学装置的产学研用合作指引,在物质材料等特定领域引入和基础研究进展关系密切的企业,及时有效地推动基础教育成果通过产学研合作产生实际效果。”聂祚仁说。

在科技创新上,实现“从0到1”的突破是破解“卡脖子”问题的关键。

委员们认为,要建设以企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多种科技力量集中攻关的创新联合体,采取联合研究、共建联合实验室、联合申请国家重大研发专项等方式开展技术攻关,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为了提高原始创新策源功能,可以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落地,同时促进实验室与驻区领军企业深入合作,加快形成产业化能力。”北京市政协委员、海淀区政协主席刘勇从海淀区支持服务中关村发展多年的历程中总结道,要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就要鼓励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到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全过程,持续引导推动新型研发机构高起点、高质量发展。

在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诺亦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昊扬看来,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一定是一个创新经济的产业集群,这也是夯实创新高地建设的基础。

“调研发现,很多大企业由于管控模式等诸多因素导致创新受阻,小企业又因资金和技术等困难无法创新,从而失去创新活力。”面对这样的难题,刘昊扬提出,目前亟须打破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壁垒,通过技术交流、产品展示、项目路演等多种形式实现信息共享,形成包括大中小企业、专家学者、投资人等多元主体在内的创新网络、促进信息在各主体间高速传递,做到“从1到10”“从1到N”的加速。

推动创新要素集聚

持续完善创新生态

中关村是我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先行先试改革中,把“点”的优势进一步升级为创新生态系统优势尤为紧迫。

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关村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赵长山的理解是,这个创新生态系统首先是一个创新共同体群落,各创新主体形成相互依赖和共生演进关系,实现价值创造。

“中关村创新主体规模、能力全国领先,但作为承上启下的技术研发结构缺失、规模不足的问题也较突出,基础研究成果跳到长三角、大湾区发展的情况明显。”赵长山认为,要加强技术型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形成专门性、持续性、积累性和规模性创新的技术工厂,提高科技势能转化为经济动能的能力及效率。

说到外流,除了一些基础研究成果,还有科技人才。

“海外人才引进便利性不足,再加上本地业务骨干和潜在引领科学与技术团队的中青年科技骨干不断流向京外或境外,使得我们的科技园区领军人才缺乏,中青年人才外流较多。”以计算机行业为例,调研组根据Guide2Research发布的2021年度全球顶尖计算机科学家排名,世界顶尖1000名计算机科学家中,硅谷斯坦福大学入选40名,而中关村聚集的顶尖高校清华、北大等入选人数不足10名。

针对高端复合型科技创新服务人才需求,调研组提出重点实施“首都科技服务业领军人才培育工程”,构建一批专注产业创新升级的科技创新服务团队。

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会则在协商现场提出,要完善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发现、引进、培育、留用、激励等机制,重点引进一批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引入急需紧缺人才和重点产业人才,建立高水平专业化科技人才队伍,“充分发挥海淀园示范引领作用,凝聚多园合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特色的人才社区,推动建设国际化医院、国际学校,提供有黏性的国际人才服务。”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会相关调研负责人表示。

在企业调研的过程中,委员们切实感受到,科技创新作为长期行为,离不开资本的长线支撑,要抓好中关村科创金融试验区创建,建立覆盖创新生命周期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为不同业态、不同成长阶段企业的不同融资需求提供包括天使投资、贷款担保、科技保险、投行券商业务等在内的差异化服务。

“要引导资本加强对硬科技创新投资力度,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科技创新的长周期产品,支持投贷联动、投担联动、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服务新模式、新产品,为科技企业提供更优质科技金融服务。”针对科技企业核心资产难以评估等难题,调研组建议金融产品以及服务要更加有针对性地支持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不是科学、技术、产业的线性接力或简单相加,是一个复杂的迭代过程。基础研究是“育种”,技术研发是“育苗”,产业发展是“育材”及通过技术扩散到不同产业或区域的“成林”。

政策、人才、技术、资本四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让中关村生态迸发出了巨大的吸引力。这里,就像是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着所有怀揣梦想的创业者,因为独特的中关村生态不仅可以容忍失败,更能孕育成功。

推进创新机制改革

营造更优创新氛围

创新活力能否得到有效激发,外部环境是关键。

对于科技创新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是调研组听到最多的关键词之一。

针对维权难问题,调研组认为,要探索建立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创新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制,进一步破解“维权难”问题,为理顺产学研结合的利益机制提供保障,“依托北京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推动国家级知识产权交易机构建设,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市场化定价和交易机制,探索知识产权交易新模式。”

此外,中关村所在的北京拥有大量资源优势,持续健全央地协同发展制度,强化跨界融合创新也是应有之义。

“加大央企、市管企业和中关村企业股权融合、混改力度,优化国有资本布局,促进产业链整合升级,积极搭建多项央地合作对接平台,推动央地企业提升合作水平,实现信息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委员们建议,发挥军工央企主力军作用,聚焦航空航天、先进制造、网信安全、商业航天等领域,将科教资源密集、高科技产业集聚、军队和军工集团总部及科研机构集中的优势转化为高精尖产业优势,实现协同创新发展。

北京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会主委刘忠范还有一个身份是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长,以科学家的身份“现身说法”,刘忠范认为,人才决定潜力,机制决定道路,文化决定基础。

“我更愿意强调的是创新文化的问题,科技创新是有规模的,不可一蹴而就,也不能急功近利,所以我们的创新文化应该更加包容与公平公正。”刘忠范说,归根结底就是让更多的心躁动起来想做事,让更多的人安静下来能做事。

同样,完善科技创新容错机制,加快创新文化建设,也是调研组的建议之一,提出要大力倡导科技创新,创建自由探索的创新文化,保持战略耐心,尊重科研规律,避免急于求成或急功近利,坚持“以人为本”,多维度探索激发科技人员创造力的方法。

“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容错机制,制定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负面清单,合理区分改革创新、探索性试验、推动发展中的无意过失行为和明知故犯、失职渎职、谋取私利等违纪违法行为,实现勤勉尽职义务更好落地,营造宽松有序的创新生态环境。”调研组表示,属地和相关部门则要加强政策指导支持,重视新技术应用带来的安全风险,制定规则、加强监管,促进企业更好发展。

一份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案例分析,一份关于“推动中关村开展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的意见建议,6份分专题调研报告,21篇建言研究文章,还有委员们现场、书面以及线上的踊跃发言,9月29日上午,在北京市政协围绕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协商议政的主席会上,到会听取意见建议的北京市副市长靳伟表示,此次重点协商活动得到各方面积极参与,进一步夯实了中关村发展建设,形成了一批重要的调研成果,信息量非常大,政府相关部门会积极采纳协商成果,共同助力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

面向未来,一个世界性的创新窗口日渐成型。当前北京市政协正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正如魏小东所表示,北京市政协将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核心要义,把各方面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在科技创新引领发展上,将围绕推动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为抓手,持续建言献策、凝聚共识,通过提案、社情民意信息、专题调研等形式出实招、谋良策,推动各项改革措施取得实效,为创新发展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

2022-11-02 包松娅 ——北京市政协首次开展学习研究型重点协商综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3089.html 1 把中关村这张改革创新“金名片”擦得更亮 33,089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