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凯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理想社会蓝图、历史观与认识论上具有融通性。
第一,从理想社会蓝图来看,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与中华传统的大同社会理想具有融通性。马克思主义对阶级社会资本逐利本性与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揭露与批判,对被压迫剥削的广大劳动人民与被欺压奴役的弱小民族的自由解放事业的关注与奉献,对建立“人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期许,都深深感染与激励着亟待挽救民族危亡、救民于水火的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引发他们强烈的共鸣。
就以土地制度来说,中国古人追求的是所谓“原始共产主义”的井田制,以实现公私兼顾、财富均平。就终极社会理想来说,中华传统文化所期许的是大同社会,这种理想形态与马克思所描绘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有异曲同工之妙。
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说,孔子讲的“均无贫,和无寡”,孟子讲的“恒产恒心”就是社会主义最精要的论据。孙中山先生长期在欧美游历、亲历了资本主义社会下贫富分化、阶级分化与劳资对立等矛盾与问题,提出了“耕者有其田”“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共同富裕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的理论创造。
第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与中华传统的民本史观具有融通性。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与西方中世纪长达千年的神权政治教权至上,以及近代“朕即国家”的绝对王权思想相比,中国民本思想的先进性与开明性更加凸显。“民本”思想体现为“民为邦本”“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民贵君轻”“天下为主君为客”等方面。殷周革命是民本思想的滥觞,从此奠定了中国政治的合法性基于敬天、保民、养民与教民之上。中国共产党自觉转化与发展传统民本思想,并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以人民为中心”等执政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治国有常,利民为本”等古语表达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执政理念。
第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都强调实践优先的认识论。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色。马克思把自己的新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正是人的生产实践改造了人与自然,实现了“自然的人化”。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躬行”与“践履”。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孟子提出“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宋代朱熹强调知先行后,但知识并非仅靠书本得来而是靠格物穷理。王阳明提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的知行合一观。明清之际王船山提出“行为知之本”,强调“必以践履为主”。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地把实践的观点视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实事求是”的传统话语改造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方法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作者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文化比较教研室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