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关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历史脉络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1月11日   第 08 版)

作者:邵磊

一部百年党史,是一部理论创新、民族复兴与文明重生相互交织的历史,是一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交响,也是一曲“两个结合”的合奏。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百年来,面对时代之变、中国之变、世界之变,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地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真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基本经验,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内在机理。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首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他强调,“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要适应中国社会特点;另一方面,要善于从理论上总结中国经验,“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同时,“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要把“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批判地继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珍贵遗产,创造“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将马列理论与传统哲学相融通,用民族形式表达马克思主义观点,奠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基础。这次结合孕育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引领我们开辟了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第二次结合”,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飞跃。对于在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一边“以苏为鉴”、汲取苏联模式经验,一边艰难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形成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如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性、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正确处理十大关系、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等。思想文化上,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观,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整理古代文化遗产,创造了社会主义的新文化。这一时期,我们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跨越,奠定了民族复兴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新的具体实际再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时期,我们坚定“走自己的路”,“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个先锋队”、“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观点,发展了马克思主义。1987年,伴随中、西、马三派思潮积极互动,有学者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也要和中国哲学优良传统相结合”的理论思考,发“两个结合”之先声。这一时期,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党的百年理论探索,明确提出“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让“第二个结合”从自在走向自觉,极大丰富和升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内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这些论述标识着党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机理和实现路径的认识都上升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两个结合”的历史脉络表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绝不是舶来品。它着眼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实际问题,植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在新时代,它必将指引中国人民稳步地走向伟大复兴。

(作者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中国传统文化教研室讲师)

2022-11-11 邵磊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3592.html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历史脉络 33,59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