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民意周刊

厦门:

齐心守“鲎”迎来最美邂“鲎”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1月14日   第 07 版)

本报记者 照宁

“厦门市持续开展守‘鲎’行动,近来市民经常能在海边美丽邂‘鲎’,这就是多举措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生动体现。”11月5日,在民革厦门市委会、福建省担当者行动教育基金会等多个部门和机构联合举办的关于保护中国鲎的调研座谈会上,与会专家的一席话引起与会者的共鸣。

中国鲎是国家二级海洋野生保护动物,是地球上唯一存活近5亿年并仍保留原始相貌、拥有蓝色血液的神奇物种,在《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濒危级别,享有“海洋活化石”的美誉。近年来,由于滥捕、滥杀以及幼鲎栖息成长的海岸线潮间带被开发、破坏等原因,中国鲎数量急剧减少。统计数据显示,短短30年来我国的鲎资源直线下跌了90%,从原先的福建沿海常见原生物种转为濒危。

在一次基层调研中,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的多位海洋生物学者对厦门与台湾金门海域间的中国鲎生存状态表示担忧并提出呼吁,这引起民革厦门市委会的高度关注。之后,民革厦门市委会针对中国鲎保护课题组织党员开展专项调研并撰写社情民意信息。2020年、2021年,市人大代表、民革厦门市委会副秘书长黄鸣鹤连续两年在市两会期间提交了《关于在厦金海域推动建立中国鲎繁育保育区的若干建议》;今年市两会期间,《关于制定厦金海域中国鲎增殖放流中长期规划的提案》又作为民革界别提案提交。

如何提高厦金海域中国鲎的数量,让中国鲎在这里安心繁衍?民革厦门市委会提出,推动建立中国鲎生态文化展示馆,面向公众做好“海洋生态教育”科普工作,向市民讲好“中国鲎故事”;在厦门建立中国鲎人工育苗基地;建立厦金海域中国鲎保育区;定期开展中国鲎增殖放流活动;设立生态修复专项基金,专门用于生态修复;在闽西南协同发展框架下推动中国鲎保护区域协作等建议。

民革厦门市委会的建议得到厦门市相关部门的重视、采纳及推进。2020年,厦门市拨专款在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设立中国鲎生态文化展示馆;2021年,鲎科学与保护亚太国际研讨会在厦门召开;“中国鲎人工育苗、增殖放流及栖息地保护项目”得到落地。厦门大学、集美大学水产学院等多家单位近年来持续开展厦金海域中国鲎增殖放流活动,总计投放1.5万尾以上人工孵化的中国鲎幼苗,其中2021年的幼苗主要由集美大学水产学院实验室自行孵育。

相关部门表示,下一步,将加强厦金两地海洋科学研究及海洋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支持科研部门组团赴台湾金门考察交流,加强中国鲎育苗及保护技术的沟通和互动,共同构建厦金海域中国鲎科研基础数据库,实现厦金海域中国鲎科研数据共享,为中国鲎保护合作提供基础数据、理论依据及科学建议。

守“鲎”行动是民革厦门市委会参与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一个生动体现。近年来,民革厦门市委会在“科学放生”“滨海湿地保护”“沙滩修复”“海洋生态多样性”“海洋文化研究与传播”等多方面持续发力,为补充大厦门湾的生物群体资源、完善厦金海域海洋生态保护系统、改善水质和水域生态环境等贡献了力量。

2022-11-14 照宁 厦门: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3697.html 1 齐心守“鲎”迎来最美邂“鲎” 33,69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