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学术家园

忆恩师吴良镛先生

——读《良镛求索》有感(上)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1月14日   第 12 版)

吴良镛与周岚

周 岚

平生有幸,有机会跟随吴良镛先生学习多年,对吴先生的理解也随着岁月和自己的成长日益加深。但吴先生的许多事,尤其是早年的经历,通过《良镛求索》我才第一次知晓。一口气读完《良镛求索》,感慨良多。跟随吴先生学习时,讨论的多是专业问题,对先生的专业睿智以及对专业问题的哲学思考感受很深。《良镛求索》则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这位世纪老人的家国情怀和知识分子的奉献人生。在中国近百年艰难巨变中,吴良镛先生无论身处怎样的艰难环境,矢志不渝研究的是根植于中国大地的现实问题。围绕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现实世界问题,吴良镛先生始终坚持用科学的精神、专业的态度,反复追问、不断求解……透过先生真情、自谦的文字,我对他从青年、中年、直至耄耋之年耕耘求索的一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倍增敬仰之情。

先生的家国情怀。吴先生在自己毕生的求学、治学、传道授业的过程中,始终将国家进步、社会发展与个人的理论探索、专业实践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中国近百年的时代洪流中,他努力抓住每一个机会奉献于国家,始终以知识分子的情怀来推动社会进步。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吴良镛先生接受“建国洪流”的时代召唤,紧急回国建设新中国,先后被聘为中华全国民主青年联合会代表、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顾问、中国建筑学会副秘书长等,参与了首都规划、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国庆十大工程项目……此后,在国家建设、首都规划以及城乡规划建设行业发展的一系列大事件中,先生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重要贡献。正如先生所述“回顾几十年来我所进行的学术探索,可以说都不能摆脱时代的深刻影响,是一个不断回应时代落在我们建筑学人身上的任务的过程”。吴良镛先生曾经说过,他毕生的目标就是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能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让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我虽然人生九十,但仍然不懈追求,追求国家富强、社会和谐、环境健康、人居宜居”。吴良镛先生的一生,就是以这样的家国情怀安身立命、行事为人、工作奉献。他身上经过岁月洗礼和沉淀的家国情怀,是其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也是给予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先生的学术追求。吴先生是新中国建筑界和建筑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是中国建筑与城市规划学科带头人,是世界著名的建筑与城市理论家,是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在先生70余年的专业生涯中,其专业视野和境界不断拓宽,从建筑走向城市规划、走向区域、走向人居环境。他开创了古城有机更新的新途径,北京菊儿胡同改造项目被公认为旧城更新实践的成功典范,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和亚洲建筑师协会优秀建筑设计金牌奖,《亚洲建筑师》称他为“人民建筑师”。吴先生起草国际建协《北京宪章》,主持开展《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著述《广义建筑学》《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国人居史》,更是推动中国建筑、规划、园林乃至人居环境科学发展的里程碑作品。2012年吴良镛先生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众望所归,是全行业的骄傲。思量荣誉背后的意义,正如其导师伊利尔·沙里宁早在60多年前给他的评价:他的工作中,有着一种“中国现代性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标志“人类文化进步”,可以标志“中国实际生活的发展”。吴良镛先生一生都身体力行着中国知识分子的执着追求,“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以求解之心面对问题,以诚朴之心记录专业实践,并以期望探索之心展望未来”。

先生的开放思维。我跟随吴先生做博士研究的时候,他已年近八十,但他的思维完全不像一位老人,从不固步自封,总是不断学习,保持思想的开放鲜活。我脑中最忘不掉的印象是“吴先生斜挎布袋、手拖行李车(布袋和行李车中都是资料)、精神抖擞来到研究所”,和我们讨论交流,一忙就是一整天。我常常纳闷为什么八十老翁精力旺盛、思想敏锐,甚至超过我们?慢慢地我明白了:先生一生历经磨难,倍加珍惜难得的学术黄金时代。年轻人般的求知欲、海纳百川的知识结构,加上世纪老人的睿智,造就了吴先生哲人的思考,远远超越一般工程技术人员,所以在2014年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匠人营国——吴良镛·清华大学人居科学研究展”圆桌座谈会上,我说“吴先生不是匠人,而是哲人”。我体会吴先生的思想精髓就像国粹中医,只要药方对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有用有效,那就广泛搜集采纳,然后通过自己的深入思考和融会贯通,调制成解决现实问题的良方。跟随先生多年学习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先生一直倡导和秉持“复杂问题,有限求解”的智慧。吴先生主张学术研究应以现实问题为导向,按照“提出问题—借鉴理论—找出多个基本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基本工作纲要—形成最终纲领”的路径,综合运用一切可用知识,搭建学术发展共同的平台,促进“科学共同体”的成长,一起探索、共同解决现实问题。当今世界发展格局复杂多变,单维的思考,甚至简单的跨界都不能完全解决问题,需要更加自觉地运用复杂性科学的思想指导实践,化错综复杂问题为有限关键问题,寻找在相关系统中的有效求解途径。这样的复杂系统观和有效求解的“融贯的综合研究方法”,不仅使我的学习和研究获益,更帮助我处理复杂的行政问题。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

2022-11-14 周岚 ——读《良镛求索》有感(上)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3722.html 1 忆恩师吴良镛先生 33,72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