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学术家园

“八十个春天——冯骥才与天津”国际学术研讨会圆满举行

“80后”冯骥才大树发华滋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1月14日   第 12 版)

冯骥才在研讨会上

本报记者 杨雪

由天津大学主办、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承办的“八十个春天——冯骥才与天津”国际学术研讨会,11月5日—6日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举办。5日的开幕式上,80岁的冯骥才先生首发两部新书《冯骥才文化遗产保护文库》(十卷本)和《俗世奇人:手绘珍藏本》。随后一天半的研讨,近30位海内外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探讨冯骥才先生的文学与文化人生,以及作家与城市、情怀与地域、责任与故土等意义深远的话题,为他的八十岁更添一份学术的深度与厚重。

一个人与一座城

探究知识分子对故土的责任

天津作为冯骥才先生的故乡,是其出生、成长、求学、恋爱、走上新时期文坛,以及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福地。他不仅在多部文学作品中倾心雕刻这座城市的时光与记忆,而且倾情发起天津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传统村落保护等文化行动,同时还倾力在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天津大学兴办人文教育,创建非遗学科。天津可以说是其一切思想与行动的发源地和集结地。在冯骥才先生步入“80后”之际,通过对他与天津关系的梳理,从学术角度研讨城市与作家的血脉渊源,不仅是一种美好的祝福和纪念,也为当代文学和文化遗产领域相关问题的交流提供了有益的契机。

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在致欢迎词时表示:“各位专家学者齐聚,围绕冯骥才与天津这一主题展开研讨,研讨的不仅仅是冯先生80个春天的个人生命历程,更是通过冯先生与天津的关系,探究作家与城市的相互影响,探究当代知识分子对家乡故土和家乡人民的责任,激发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80岁有收获的充实

两部新书首发,“大树发华滋”

冯骥才先生出生在春天,他也一直生活在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春天里。研讨会开幕式上,他的两部新书《冯骥才文化遗产保护文库》和《俗世奇人:手绘珍藏本》发布。这让他感到一种收获的充实。

由学苑出版社策划出版的《冯骥才文化遗产保护文库》,收入了他关于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的浩繁文字,十卷逾260万字,完整记录了冯先生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觉者和先行者丰富又艰辛的精神历程,对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代史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冯骥才先生表示,自己20多年最好的光阴都放在里面,“这部书留下的不是我个人,而是这一代人的足迹,我们的思考、我们的先觉、我们的困难、我们的追求、我们的价值观。”

兼为作家与画家,冯骥才先生的创作方式与众不同,“有时文学的联想从图像开始,有时图像的联想从文学开始”,文学与绘画在他笔底相互启发,彼此融合。人民文学出版社将他30年来创作《俗世奇人》过程中保留的珍贵草稿、画稿,精心编校成《俗世奇人:手绘珍藏本》,为这部畅销1000多万册的当代文学经典增加了一个展现作者创作思路和瞬间灵感、兼具审美与收藏价值的好版本。

80岁有理解的温暖

“世上千般好,最美是天津”

开幕式上,冯骥才先生还收到了各式各样的八十岁“礼物”,令他倍感温暖。

王蒙、韩美林、莫言、刘诗昆等近40位文艺界老友纷纷用视频送来“云祝福”。 著名作家王蒙感叹自己这位老弟“创作像春花一样不断地开放,绘画像春天的风景一样不断地展现”。著名艺术家韩美林欢迎他加入“80后”的队伍,还要拿着作品跟他比一比100岁的时候为中华民族作了多少贡献。朋友们都希望他在未来的岁月中,犹如一棵不落叶的常青树,奉献出更多作品,缔造人生更多的“春天”。

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排演的话剧《俗世奇人》,专门带来了剧中“白四爷说小说”的精彩片段。北洋合唱团还特地原创两首歌曲《大树无言》和《春天的颜色》,作为天津大学给冯骥才先生的八秩寿礼。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教研部全体师生呈上了一副藏头对联,上联“天河箕斗灿,众星云从,明昭四車大业共青史”,下联“津地才人高,双管日下,更唤八十人生发华滋”,横批“春光付秋时”,祝福恩师“80后”的人生,大树新枝,更发华滋。

充实来自收获,温暖来自理解与支持。冯骥才先生动情地说,他从出生到现在,80年来基本上全在天津,所有为天津写的文、做的事,都出于对这座生养他的城市的热爱。他展示出一张用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播文堂收藏的木活字拼版印制的藏书票,借上面写的《沽上歌》吐露心声:“生我养我地,未了不了情。世上千般好,最美是天津。”

80岁有学术的厚重

海内外学者共论冯骥才与天津

5日下午和6日全天,近30名学者从文学和文化遗产保护两方面对“冯骥才与天津”这个主题展开热烈研讨。

来自俄罗斯、英国、越南、埃及和中国香港地区的国内外学者,不约而同地聚焦《单筒望远镜》等冯骥才先生近年来描写天津历史的文学新作,认为他的新作得益于他多年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是对中西文化关系、民族心理重新思考的结晶,他用作品向中外读者打开了一扇相互交流、促进理解的文学之窗。

冯骥才先生说,他没有80岁的年龄感,但有时间的紧迫感,“我今天中午没睡觉,就是被一个话题触动,想要写一本叫《非遗学原理》的小册子。”80岁以后的时间,他一方面要用于非遗学的学理研究和学科建设,另一方面要留给文学,因为文学仍然是他最重要的事情。他原本就是以作家的立场走向文化遗产保护,曾用文学的批评为文化遗产保护开路。从事文化遗产保护之后形成的文化视角,又促使他通过《俗世奇人》等作品自觉地书写天津的文化个性。然而就像华洋杂处的旧时天津,一半是老城,一半是租界,冯骥才先生其实也有两套笔墨。他说,写老城生活的这套笔墨已形成独特的审美和语感,“但我的文学还欠着我另一半生活,那就是跟我自己和我所经历的时代相关的生活。我要把我属于这个时代的人生命运、对世界的看法、独特的感受和审美,用另一套笔墨写出来。”

2022-11-14 杨雪 “八十个春天——冯骥才与天津”国际学术研讨会圆满举行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3723.html 1 “80后”冯骥才大树发华滋 33,72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