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
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之后,随着教育的普及化发展,老百姓的教育需求发生了变化,“有学上”的问题转变为“上好学”的问题,满足社会在新时代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必然要求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从教育质量的本身角度来看,新时代出现了新的变化,教育发展水平进入中上行列的基础上,下一步的推进必然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既要提升教育内部各要素的质量,也要提高教育对国家全局发展支撑的质量。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教育教学的质量提升是关键。素质教育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是扭转纯粹以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的价值追求。课程教学中要以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为抓手,以综合素养提升为导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
公平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应有之义。今日的教育公平与传统的教育公平大不相同,是螺旋式的上升,是高质量的教育公平。义务教育要实现入学机会、教育过程与结果的公平,在基本均衡的基础上推进优质均衡,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均等化。从区域教育公平看,关键是促进城乡教育的融合互促,发挥城乡教育各自的优势、克服劣势,实现一体化发展;同时不断优化教师、财政、学位资源的精准配置,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位孩子。从类别教育公平看,关键是坚持非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普惠性发展,让老百姓能够接受公平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接受高质量的特殊教育;同时推进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技术学校的高质量与交叉性发展,推进学校的特色化发展,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从教育公平着力点看,关键是不让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失学、因处境不利地位而在教育过程受到不利影响,建立所有学段、面向所有有需要学生的资助体系。
协同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石。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直接面向就业市场、面对经济社会需求,要建立新时期的“三教统筹”制度,推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支持、互相转换。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专业设置、课程教学、教师队伍、学生发展相互融通;行业产业与教育系统建立稳定的沟通渠道和协作机制,实现教育内容的实时变革、人才培养使用的无缝对接;科技科研与人才培养的相互支撑,在科研探究、科技创新中培养人才,在培养人才中推进科学研究、创新发展。以建立上下衔接、左右链接的职业教育体系为抓手,培养高水平技能人才。以学科建设为抓手,推进基础研究、交叉研究和新兴领域研究,服务国家全局,形成大学的优势学科和学科集群,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无论是民办学校、还是校外培训机构,鉴于其育人活动的特殊性,公益性都是第一位的,形成民办学校规范发展的新格局。语言既是教育的工具也是教育的目的,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认同,要在相对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以及边远艰苦地区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力度,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改革创新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方法论。面对国家、社会、人对教育的新需求以及教育发展的新挑战,必须以发展眼光、改革意识,不断创新教育体制机制,推进综合改革。教材是国家事权,是教育内容的基本依托、是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要推进教材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以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为抓手,优化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的关系,建立学校教育主阵地、家庭教育支撑地、社会教育是辅助地的协同育人机制。以教育评价改革倒逼教育教学的改革,建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体系。
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主力军。作为教书育人的专业人员,教师队伍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鉴于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的教育特性,教育作为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必须把教师职业道德与风气建设放在第一位,综合提升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教育教学素养,以及国家和社会所需的家庭教育素养、融合教育素养、安全教育素养等,建设高素养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通过教师荣誉制度、优待制度、待遇制度的建立健全和落实,形成尊师重教的浓郁社会氛围。
数字化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支撑。以数字化为标志的信息时代已经来临,通过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数据库等,打造泛在化的学习环境,形成处处、时时可学的制度,让人人想学可学、想学能学、想学善学,建立学分银行、质量保障、成果互认制度等,促进终身学习和发展,建设学习型大国。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