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科技时代

如何践行“东数西算”?来看看华为的探索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1月17日   第 07 版)

本报记者 王硕

算力是数字时代的核心生产力,数据是生产资料。为满足未来数字经济发展对海量算力和存储的需求,“上云”成为产业发展的方向。但是,当一线城市基础设施资源饱和或成本高昂时,如何能让更多的业务运行在拥有海量云资源的西部,让“东数”可以“西算”“西存”“西训”成为当前需要应对的挑战。

业界专家指出,“东数”真正实现“西算”需要解决三个问题:首先要匹配不同业务对时延的要求,不影响用户使用体验;其次,要满足数据安全性要求;最后,要让应用实现全局自动部署和动态调整。

在近日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华为云CEO张平安介绍了华为在此方面的探索。

华为通过对内部3100多个企业应用深入分析,认为:时延要求在30ms以内的热应用,需要部署在靠近用户的数据中心,满足体验要求,比如资金的交易与结算;其余时延在30ms以上的温应用和冷应用都可以部署在距离较远的云算力枢纽,享受更加充足的算力和存储资源,比如ERP(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等。

通过筛选,华为发现,有90%的温、冷业务,包括2700多个应用系统,700PB的数据,都可运行到华为云在贵州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数据中心。如果深入分析并针对业务做好设计,还可以将更多的业务搬迁到西部核心枢纽。

区别于传统云基于指定区域(Region)开发和部署,华为提出了KooVerse Regionless架构,让应用自动地运行在多区域数据中心。比如,直播业务改造后被拆分成三个单元:与用户交互频繁的推拉流热单元;弹幕和转码等温、冷单元。优化后,只有推拉流继续运行在北京,而温、冷单元自动运行在华为在内蒙古乌兰察布的媒体处理中心。这样,在保持时延不变的同时,温冷单元成本降低20%以上。

如今,依托当地在气候、能源等方面的优势条件,华为云已在贵州、内蒙古、安徽等地建设了CloudOcean云核心枢纽,规划建设的服务器规模均达到百万台以上。其位于贵州贵安的华为云数据中心能效比PUE(电能利用效率)低至1.12,处于业界领先水平。满负荷运行的情况下,每年可节省电力10亿度,减少碳排放81万吨。

随着云计算的快速发展,人们越发感受到其为新兴业务带来的变化。但传统应用、传统行业的“上云”并不能一蹴而就。

例如,工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专业的工业软件。但目前从供给来源看,全球工业软件只有6%来自中国。

张平安认为,未来中国工业软件要突破壁垒、快速崛起,最关键的成功要素有两个:第一个是充分利用云计算框架变革的机会,聚合大量懂工业知识的科学家,构建工业软件底层根技术,少走弯路、不重复投资,快速地构建起不同工业领域的专业软件,实现弯道超车;第二,充分开放企业的工业场景,牵引国内工业软件的发展。

而这些均需要全产业链共同参与。

以公路行业为例,浙江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连接线,是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交通要道。但该区域台风、暴雨等不良天气占比高,交通事故频发。过去仅靠人工上报,事故处理时长超过30分钟,造成拥堵严重,服务满意度低。

在这种状况下,华为云联合多家单位共同打造了公路aPaaS(为软件应用程序的开发和运行提供环境的云平台),实现公路管理全流程数字化、智能化,可以准确发现10多种类型交通事故,并提供疏导策略。宁波交投集团应用这套系统后,今年国庆期间,300多起交通事故在8秒内迅速发现,20分钟内处置完毕,平均拥堵时长缩短30%,综合通行效率提升10%。

据了解,华为云正联合国内工业软件产业的伙伴,引入大量科学家和行业专家,基于AI、并行调度、GPU加速等核心技术,在云上构建几何模型建模、图形渲染、数据模型驱动等10大工业软件内核引擎。同时,张平安也呼吁可以有更多的企业能把自己的业务场景开放给国产工业软件,帮助国产工业软件快速成长。

2022-11-17 王硕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3896.html 1 如何践行“东数西算”?来看看华为的探索 33,89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