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民族宗教

坐而论道 起而行之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道教协会会长黄至安谈“崇俭戒奢”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1月17日   第 08 版)

11月2日,黄至安方丈为现场嘉宾道众讲经开示,希望每个人专注事业、简朴生活、崇道立德。

“俭”是道教三宝之一,出自《道德经》第六十七章,“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器长。”俭,就是“俭朴,俭约,节俭”的意思;经文“俭,故能广”,人的节俭,可以更好地使自己在某些方面达至宽广(广大)之地,指在某些方面可以达到很高的造诣。“俭”在《道德经》中十分重要,也因而始终被奉为祖训,道门中人几千年来身体之,力行之。崇俭抑奢,早已成为道教的行为规范之一,是道教重要的传统美德,也是道教传承和发展的生命之源。

出家人的修行也是一个崇俭戒奢的过程。何谓“修行”?通俗一点讲,就是不断修正自己的习气——知晓自己的毛病所在,再把这些毛病改过来,就是在“修行”。通过修行能做到随时随处心清神净,也就可以诸邪不侵了,也就可称之为“得道”了。《道德经》第十九章中指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意思是“心地要纯洁、纯粹、素朴,行事要真诚、朴实、无妄,少存私心欲念”。每个人,无论出家或在家,无论道家或佛家,或者其他家,只要能收敛、遏制、摒弃私心与欲念,终将能够成就自我,彰显美德。一个人通过修行最终能做到随时随处心清神净,也就诸邪不侵了,也就可称之为“得道”了。所以,“修行”即是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崇俭戒奢的精进过程。

前段时间参读《坐忘论》,也有很多感悟和思考。书中论述了修道的“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七个阶次,循序渐进,字斟句酌,鞭辟入里,内涵丰富。千百年来,不管是对于古人还是今人、对于道人还是俗人的人生成长,都非常有借鉴意义。

按《坐忘论》所述,我们要实现完美人生,首先要确定好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对这个目标“敬信”;然后与各种俗事的干扰“断缘”;不断地“收心”,不断地除尽被外界污染的凡尘杂念,永葆初心地朝自己的理想目标前进;修道者要能安闲自处地“简事”,果断摒弃分外及不当的事物,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专注聚焦;要善于“真观”事物,先知先见,真知灼见,这样才能做到无心于定而无所不定的“泰定”;才能达到长生久视而神形合一的“得道”。

特别是《坐忘论》中第四阶次“简事”一节,尤为突出。《坐忘论·简事》中言:“事非当则伤于智力,务过分则毙于形神。我等修道之人,须要断简事物,知其闲要,较量轻重,识其去取,非要非重,皆应绝之。”这在告诫我们,人的一生,一定会碰到许多事物,但我们不能事事亲历,物物皆偿,处事不当损伤心智,操管过度毁灭形体。我们必须有所选择,知其轻重,识其当否,明其利弊,断其取舍。不困于心,不乱于情,摒弃物欲,抵制牵绕,少私寡欲,排遣忧烦,平衡心理,做到心身愉悦,清净空寂,闲适恬淡,心无杂念,海阔天空,行也畅意,坐也安然,这样才能专注修行,虔心悟道。特别是我们身处盛世,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容易产生放纵享用之欲。面对物欲,须豁达大度,知足不争,心气平和,不为物动,贵而不傲,富而不奢,这就是我们一直需要守持的极简极完美的清雅生活方式。

坐而论道,起而行之。借此良机,我提四点愿景,与诸君共勉。

一、戒私心

人的一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难得一帆风顺。客观来讲,每个人是不可避免会有一些私心的,这个私心表现在人生道路上的诸多方面。私心重的人,在信仰上模糊摇摆,举棋不定,畏首畏尾,游移不前;在思想上爱出风头,沽名钓誉,急功近利,不择手段;在工作中拈轻怕重,不思进取,敷衍塞责,得过且过;在生活中则贪图享受,铺张浪费,腐化堕落;还表现在对社会态度冷漠,缺乏爱心,整日怨天尤人,不思奉献;对自然却无敬无畏,无视环保,一味违背规律,拼命索取。凡此种种都是私心诱发的丑像。

早在2000多年前,道祖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中就提到:“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这是告诉我们,人在无欲之时能至清至静。我们一定要保持纯洁朴素的本性,要顺应自然,知足知止。一个人名声固然重要,赖以生存的起居用度之物也必不可少,但所得必取之有道,享用也必合符度量,不可贪之过甚。不论是生活起居,或是待人接物,都应怀着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之心,达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境界。

二、戒奢靡

今年6月8日,全国性宗教团体联席会议发出《关于崇俭戒奢的共同倡议》,倡导传统美德,反对不良风气;倡导环保实用,反对贪大求奢;倡导修身养德,反对奢靡之风;倡导简约适度,反对铺张浪费。若留恋物欲,必将膨胀私念,生发贪婪,丧其本性,失其初心。知足俭用、久乐长安,奢靡丧志、物欲成灾。奢靡之风不除,道无生机,德无长进,教无昌盛,国无安宁。对于个人,奢靡带来穷困潦倒,家破人亡;对于国家,奢靡招致物资匮乏,国力虚空;对于教门,奢靡更如洪水猛兽,其后果将是不堪想象的灭顶之灾。为了国泰民安,为了弘教扬道,我等必须远离奢靡,保持素俭。

三、尚勤俭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美德。道教自创建以来,历来就坚持崇俭戒奢、尚俭寡欲、简朴节制的教义教理,也有着清心学道、清廉修行、清简生活的优良传统。历史证明,这种理念和传统,是符合社会发展和进步要求的。当前,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同样需要履行勤俭节约的方针。坚持勤俭节约,就是坚持道教中国化的方向,就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老话一句:“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戒奢崇俭,需要上行下效。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勤俭节约,他曾强调,“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当今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新冠疫患未停,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值此负重前行之际,着重强调崇俭戒奢,更有其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思想警觉和物质储备,“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无论是在物质匮乏、条件艰苦的过去,还是在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的现在,崇俭戒奢的传家宝不能丢,艰苦奋斗的本色不能变。

四、修正性

世人皆求好运。好运如何得来?天赋好运终是偶然,惟有修习精进方为根本。所以我们道家最是讲求学修并进,首先是学,无论是自我学习,还是贵人指点,又或是众友帮扶,你会变迷惘为明白,变莽撞为冷静,变糊涂为清醒,变愚昧为聪慧,变狂妄为理智,变恐惧为勇敢,变闭塞为开朗。接着是修,修心修身,形神兼备,你就能戒骄横立谦恭,戒奢靡立节俭,戒懒惰立勤奋,戒浮华立沉稳,戒恶念立善心,戒贪欲立清廉,戒张狂立淡定。

全国宗教界目前广泛开展崇俭戒奢教育活动,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自觉行动,是全面从严治教的内在要求,是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必然途径。全国道教界要反躬自省,举一反三,与贪大求奢、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划清界限,让崇俭戒奢价值理念深入人心,让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蔚然成风,努力塑造道教良好的社会形象,积极维护道教领域的和谐稳定,为促进道教的健康传承贡献应有的力量。

现代人快节奏、高频率、满负荷,在日趋繁忙的生活中,面对物欲横流的大千世界,如何能够时刻保持清醒、保持定力,真正做到崇俭抑奢,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在我看来,至少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力:

(一)专注事业

选择自己能真正专注从事的一项事业,专心致志地干好这项事业。初心不改,心无旁骛,一念到底。不跟风,不盲从,不人云亦云,不“这山望着那山高”,干一行就爱一行,干一行就专一行,干一行就干好一行。把自己的有限精力,倾注到你所无限钟爱的事业中去。比如我们道教人,那就是坚心向道,爱国爱教,尊道贵德,弘法扬道,矢志不渝,为道教的健康传承,作出自己毕生的贡献。

(二)俭朴生活

我们道教人秉承祖师爷的教导,早就崇尚一种极简生活,身边不收纳不囤积多余的财物和生活资用。古人有云:“良田万亩,日食三餐;广厦千间,夜眠八尺。”所以,不要对房子车子票子金子等财物有多占多有的欲望。饮食趋向清淡,以素为主,抵制厚味,健康养生;服饰意在舒适,衣着大方,打扮得体,干净朴素。住宅不避陋室,不必豪华高大;近行以步为安,远道公车环保。这样不仅能保证我们的身心健康,还能帮助我们清除私心杂念,在纷繁的物质诱惑中清醒头脑,坚定信念。

(三)崇道立德

要在全社会倡导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慈悲相怜,不嫉不妒,恭谦礼让。向善怀慈就是修身,济世度人就是弘道。一生多做好事善事,乐于助人,尊老爱幼,救难帮残,热心公益。广施爱心,多作奉献,积累功德。大家都这么以诚相待,慈悲为怀,社会就会更加文明,更加温馨,更加和谐,更加发展。每个人的人生也会因此而更加顺畅,更加充实,更加幸福,更加美好。

结语

读《坐忘论》,总觉每读一回,都会有新的收获,每品一句,都会有更深的理解。不论是初阶的“静坐、安坐”,或是渐深的“正坐、端坐”,以至更进的“坐忘、坐弛”,都在告诫我们每一位道徒,想要修道,先能舍事,外事俱绝,无以忤心,安而静坐,然后排开任何私心杂念,扫除所有游思乱想,摒弃一切贪欲奢望,心神由外向内凝聚,保持清明旷达,严肃庄矜,诚能悟出正道。其实,这是一个修炼的过程,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处事法则。在这里面不能有任何的杂念,必须从祖训真经中获得教益,汲取智慧,内外兼修,做到去私、去妄、去贪、去欲、去奢,做到脱离低俗,提升高雅,跳过障碍,修成正道,让传统的道教发扬光大,薪火永传。

2022-11-17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道教协会会长黄至安谈“崇俭戒奢”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3903.html 1 坐而论道 起而行之 33,90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