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相如
又到了马拉松比赛的黄金季节。近些年来,马拉松运动正在成为越来越多跑步爱好者最喜爱且挑战难度最高的运动之一。据中国田径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共举办了1828场次马拉松规模赛事(800人以上路跑、300人以上越野及徒步活动),覆盖了全国31个省区市,参加人次达712万。从2011年的10余场,到2019年的1828场,近十年来中国马拉松赛事实现了数量爆发式激增,跑者对优质赛事的需求也呈几何式增长,很多优质马拉松赛事参赛名额的入场券更是一票难求。
马拉松运动的风靡,说明了在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国人强身健体、健身意识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此同时,科学健身的理念、科学健身的方式方法以及科学健身的防范风险手段也要引起足够重视。
纵观我国马拉松赛事,一些办赛方的组织能力、赛事节奏、科技手段以及影响力都有较大的进步和提高。但相对而言,普及大众的马拉松跑的科学知识、培育长跑群众的技术技能、大众科技服务意识和应对突发风险的能力明显缺口很大。马拉松赛事高速发展、“全民普及”的趋势,无疑会放大这一风险。近几年,每年近300个地级市出现遍地开花的马拉松赛事,这些赛事风险需要从根子上进行解决,也就是说,从赛事组织方,到参赛的每一个跑者,都要对马拉松跑有最起码的敬畏心、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技能。
马拉松运动是体育赛事中最具挑战和风险的运动之一,完成马拉松跑,对人的体能极限、生理极限和心理极限的挑战,大大超出一般人的能力和想象。
近年来,喜爱跑步的人越来越多,许多业余选手参加的多是半程或是迷你马拉松,但他们平时的训练和技能水平远远达不到相应的强度和身体适应能力,甚至有些报名者只是出于对马拉松赛事的热情和好奇,有些儿戏般地上了跑道。还有些跑者科学健身意识不强,对自身运动能力的把控较弱,盲目跟风不仅给身体造成不适和损伤,个别人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据2012年1月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期刊》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2000年至2010年间在美国参加全马或半马的人将近1100万,心跳停止事件共发生59起(51人为男性),造成42人死亡,致死率约为百万分之四。这意味着即便赛事组织很完善,参赛人员也面临一定程度的安全风险。百万分之四确实不算一个很高的比例,在诸多极限运动中可能算是较低的。但是,路跑运动和其他专业技能要求很高的极限运动不同,参与的技术门槛、消费门槛很低,是可以大规模普及的。这意味着,由于参与人群的基数很大,即便是百万分之四的概率也是需要重视的。
要参加一场马拉松比赛,并非说跑就能跑。跑者要注重平时的锻炼,超长跑最重要的是体能、耐力、意志和技能,这需要长时间的磨砺和训练。但是许多跑马拉松的新手准备时间都不会很长,许多人自认为身体素质好、平时经常参加运动就可以直接参赛,这也是导致许多马拉松跑出现悲剧的最主要因素。
如果要挑战马拉松跑,有三个“必须”一定要做到:一是必须到医院做一次体检,要了解自己的心脏、心血管和肺功能方面的健康状况,看看自己是否适合超长距离跑步运动。如果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出现过心脏问题的人就坚决不要参加马拉松跑比赛;二是必须要有至少6个月的系统性训练,要在体能上、生理上、心理上、技术技能上、体内营养储备上、风险防控上等多方面做好充足的准备;三是参加马拉松全程比赛必须有过3-5次35公里跑的经历,半程马拉松跑比赛必须有过3-5次15公里跑的经历,这两个指标非常重要。
此外,在赛前一定要做好准备预案,包括服装、跑鞋、护具、能量补充、饮用水,尤其是必须要有必要的风险防护预案。
(作者系南昌工学院特聘教授,首都体育学院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