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生态周刊

张芳华:精准预报 护佑安澜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1月24日   第 06 版)

融媒体记者 陈姝延

“参加党的二十大,我终生难忘,深感无上光荣,这份荣誉更属于大家!”参加完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芳华一回到办公室,就被同事们团团围住,她热情地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参会感受。

回忆起22年前刚参加工作的场景,张芳华依然历历在目。20多年前,我国观测和预报技术相对比较薄弱,预报员主要依靠国外数值模式和主观经验判断天气变化。“有些国外模式只能通过传真图形式获取,而且图形中心不在我国,需要‘歪着脖子’看。当时我就想,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不断探索和创新,总有一天我们自己的数值模式也要在预报业务中发挥主导作用!”

不断的努力,迎来了可喜的成绩。目前我国已建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完整数值预报体系,成为唯一具有气象自主研发能力和自主系统的发展中国家,改变了过去依赖国外数值模式的局面。对此,张芳华深有感触:“追求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就是要将‘国之重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自主模式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天气预报准确率,有效筑牢了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预报员对准确率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这么多年,她一直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认真积累经验、总结规律,面对复杂天气形势尽可能做出准确的综合研判。2020年江淮流域超强梅雨、2021年河南特大暴雨、2022年“暹芭”台风……在一次又一次重大天气过程预报服务中,张芳华和她的同事们坚持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守护百姓生命财产安全。

天气预报员的工作状态是什么样的?365天,每时每刻,与天地对话,捕捉瞬息风云,从初始一个细微的动向变化探究整个气象系统长期、巨大的连锁反应,他们与变幻莫测的自然之力赛跑,只为提前锁定向我们袭来的雨雹雷电、霜雪雾霾……交付一个又一个精确的答案。如今,手机上的实时天气,都是精确到小时、街区的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都大大提高,更好地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张芳华所在的中央气象台,不仅要及时准确预报每日天气,同时还要保障国家重大活动气象服务,在今年的北京冬奥会中,他们被称为赛事保障的“定海神针”。

冬奥会对气象条件的依赖性高,对精细化天气预报的要求也很高。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第一次在大陆性季风气候主导的地区举办的冬奥会,赛区天气复杂多变,气象的精密监测、精准预报和精细服务是赛事成功举办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为了确保北京冬奥会顺利进行,中央气象台从中期天气预报、短期天气预报、环境气象、决策服务等部门抽调了29名预报服务精英,组建了一支以现场预报服务为“前锋”、中央气象台会商支持和决策服务为“大本营”的预报服务团队。

“我们建立了前后方协同作战机制,即前线突击作战,后方会商保障;前方贴身服务及时反馈需求,后方有效应对研发精细产品。”张芳华说,高效协作机制,保障了北京、延庆、张家口三大赛区及冬奥组委主运行指挥中心等多地预报服务口径的一致性。

从提前两周的中期展望,到提前10天的预报结论,再到提前1天的逐小时精细化预报结果,团队围绕火炬传递、开闭幕式等关键时间节点以及赛时高影响天气过程滚动分析、精细打磨,无缝隙滚动订正。冬奥期间,团队会商次数超过百次。

冬奥会期间,共七个大项目,15个分项目,109个小项目,没有一个项目因天气原因取消。

结合本职工作,张芳华说,今后将围绕“把天气预报做得更精准”这一核心目标,与团队系统梳理制约灾害性、高影响性和极端性天气预报的难点问题,对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深入、系统、持久地攻关。

目前,张芳华和团队正在攻关极端强降水预报技术,她说,“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我们将迎难而上、团结奋斗,力争实现预报技术的创新与突破,为提高极端天气预报服务水平和应对能力提供有力保障,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人民。”

2022-11-24 陈姝延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4262.html 1 张芳华:精准预报 护佑安澜 34,26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