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休闲周刊

教授回乡领衔 农民来当老板

——北京房山大峪沟村特色民宿发展小记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1月25日   第 09 版)

朱启酒

朱启臻

本报记者 李寅峰

“我的这些柿子树,金灿灿的果实漂亮吧?这柿子一直在树上,我不摘它,可以当鸟儿的食物,吸引来更多的鸟类;可以当景观,摄影爱好者和游客都喜欢来拍照;就算落在地上,又可以当肥料……”朗朗的笑声,朴实的言谈,很难相信,眼前的这位“柿农”,是一位教授。

“我刚刚从地里摘豆角回来,秧子上还有好多呢!你看我们村,四月开始摘桑葚,然后杏、桃、李子……一年四季都有采摘……”黝黑的皮肤,简朴的衣着,走进屋来,还用粗糙的双手掸着身上的泥土,很难相信,这位张口闭口“我们村”的“村民”,也是一位教授。

近日,在北京市房山区张坊镇大峪沟村,记者遇到了两位“高人”——同为教授的本家老哥俩,在花甲之年毅然返乡,重新落脚于养育他们的小山村中,立足自身优势,挖掘特有资源,引领乡亲走出一条以特色民宿为切入点的乡村游致富路。

他们就是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名誉所长、博士生导师朱启臻,北京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原校长、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教授朱启酒。

“博士小院” 诞生记

“这是我们组织的观鸟活动,来住宿的孩子和村子里的孩子一起,认识了绿头鸭、天鹅;这是我们的粮食画活动,孩子们的作品多棒!这是我们‘博士小院’的客房,有熊猫主题的,有鲸鱼主题的……”朱启酒介绍的,正是他的民宿“博士小院”。是这个小院,开启了他的回乡创业路。

2017年,卸任校长职务的朱启酒,关注到家乡空巢老人留守孩子多、缺乏产业活力的现状。他不由得想,自己搞了一辈子农业教育,为何不把所学用在家乡,助推乡村振兴事业?而这,也正是他的族兄朱启臻的想法,兄弟俩一拍即合——把研究成果在本村落地,创造一个乡村振兴的模板!经过策划、研讨,他们把切入点放在特色民宿上面。

“作为微旅游项目,民宿在乡村最容易见效。我们自己有祖居,可以带头搞起来;农民家家都可以参与,人人都能当老板;可以吸引更多的农二代、农三代回乡创业,形成良性循环……”兄弟俩最看重的就是对农民的引领,两位农学专家,喊出了一句乡土味道浓厚的口号:“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练,教会农民干,帮着农民赚!”

有情怀、有学识、有思路、有经验、有资源,两位朱教授带着足足的信心说干就干,就从“博士小院”民宿试水。兄弟俩虽然已经预期到可能遭遇的阻力,但没想到的是,“博士小院”尚未开工,就引起村子里巨大的非议。“拆掉院墙改栅栏,我老父亲就不同意。他说,那还不四处透风?”朱启酒说,之所以倡议打掉家家分割的高围墙,是希望让木栅栏把整个村庄串联成景区。但是仅推行这一项,难度就相当大。“建设期间,街坊四邻天天来围观,我们哥俩就在这里陪着,也顺便做工作。”

直到2019年开业后,村口的老人看到朱启酒还会问,今天是不是有客人来住,如果回答没有,就会惹来一片哈哈大笑。

令人欣慰的是,一年后,“博士小院”如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城里游客,一间屋可以售出千元一晚的好价。看到这样的好营生,村民们非议少了,踏下心跟着做的人多了,大家争相想当民宿的老板。

错位互补是关键

如今,走在大峪沟村街头巷尾,“柿子红了”“梧桐小院”“云松小院”等不同民宿的指引牌随处可见,连接其中的墙面上,多是带有当地文化符号的宣传美图。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田园步道引人入胜。很难相信,这离“博士小院”的开业,仅仅3年而已。“遇到节假日,农民一个民宿小院几天赚1万块钱的大有人在。”这样介绍村庄时,两位朱教授言语中都是自豪。

成功的原因有很多,很重要的一条是特色发展、错位互补。

朱启酒的“博士小院”定位于农业和自然资源教育主题。他动员女儿(儿童心理学博士)、女婿(观鸟学会会员)、侄女(轧花协会会员)参与进来,定期组织免费的农业实践活动、观鸟讲座或活动以及一些与农耕文化相关的艺术类讲座和实践等。对住宿的客人开放,更对村里的留守儿童免费开放。而朱启臻的“后院”,则吸引了许多专家学者前来打卡。

虽然自身优势和独特资源不具可比性,但他们始终认定:乡村民宿的发展,一定是教授有教授的资源,农民有农民的优势。全村一盘棋活了,各民宿之间可以互补而又共赢。

为了让乡亲们改变思路、提升意识,3年来,他们口口相授、行动引领,也先后邀请外部教育资源前来举办过数十期各类的培训班。大峪沟村十几家特色民宿先后开了起来。

“比如,有退伍军人回乡的村民,我们鼓励他搞军事题材的,小朋友入住先来身迷彩服,再开展训练活动;有擅长厨艺的,开美食民宿,其他民宿的客人也都可以去吃饭,非常火……”在村子里参观时,一个小巷中一处民居正在装修,朱启酒笑着说,这本是不太具备条件开民宿的一户,但大家集思广益,找到好的切入点——把家里的院子和大厅打通,改造成一个可容纳百人的室内活动场所,弥补了村子里其他民宿的空缺。“他们马上成为老板了!”

和美乡村展新颜

短短3年,民宿产业为大峪沟村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农户收益可观,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连村民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都有了全新的改变。

朱启臻看来,他们两兄弟在大峪沟的乡村振兴实践,也是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表述的践行。

“我认为,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建设,首先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然后是人与人的和谐。发展民宿产业也是要坚守这样的前提。乡村民宿不是让游客吃顿农家饭、住一宿农家院就走,一定要让游客体验到乡村风情,体验到乡村人的生活、社会氛围,即所谓的乡村性。比如感受农村邻里之间的亲情、热情,享受老百姓各种农业产品,体会农村向善、向上的乡土文化等。宜居了,发展民宿才有人来。宜业了,才能留住生生不息的生活传统,让老百姓过好平和的日子,留住乡愁。”朱启臻说,“我觉得我们村,现在就向着‘和美农村’发展,我们也是奔着这个目标去努力。”

让两位朱教授欣慰的是,如今,在大峪沟村,不仅民宿发展带活了乡村经济,更令人欣喜的是,许多农二代、农三代带着学识、见识、资金走上回乡路,并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当然,民宿建设只是一个切入口,朱氏兄弟的目标,更为长远。“大峪沟村号称是中国磨盘柿第一村,盛产优质磨盘柿,从明代起就是贡品。我们建民宿之前,就提出过一个中国柿都生态康养小镇建设方案,村子、镇子领导都支持,各项工作也在逐步落实中。有了民宿好的开端,大峪沟村一定会有一个更好的明天!”朱启酒说。

2022-11-25 李寅峰 ——北京房山大峪沟村特色民宿发展小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4339.html 1 教授回乡领衔 农民来当老板 34,339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