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硕
11月29日,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托举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顺利起飞,护送费俊龙、邓清明、张陆3名航天员进入太空,圆满完成了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最后一次发射任务。
经过6.5小时自动交会对接后,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形成“T”字基本构型的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对接,6名航天员胜利会师,我国首次实现空间站6个型号舱段、6名航天员在轨驻留。
自2020年5月5日飞行任务首战告捷之后,我国已成功将3舱、4艘货运飞船、4艘载人飞船送入预定轨道,筑起中国“天宫”。
升级优化 神箭续写辉煌
承担本次发射任务的是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它全程参与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每一步。
由于头顶标志性的形似“避雷针”的装置——火箭逃逸塔,长征二号F火箭成为长征系列家族中辨识度最高的一款火箭。
本次是新批次长二F火箭和全新的地面设备首次应用于载人发射任务。较上一发,火箭进行了全面升级优化,其中技术状态改进45项;测发控、供配气等地面设备也进行了11项改进。
长二F火箭副总设计师刘烽介绍说,新批次火箭的控制系统应用了起飞时间偏差修正技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动修正轨道完成入轨和交会对接任务。同时,型号队伍对遥测系统也进行了升级迭代,使遥测精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地面设备由50多台整合为30多台,体量、体积进一步减少,发射流程操作也更加自动化、简便,减少了人为操作失误风险。
新场景为后续常态化运营管理探路
神舟十五号与空间站组合体顺利“会师”后,空间站此时有两艘载人飞船同时停靠。但由于空间站4组超大柔性太阳电池翼和3个巨型舱体的遮挡,看似状态相同的两艘飞船,无论是光照发电条件,还是天地通信条件,都完全不同。因此,空间站将通过不同的策略对两船进行遥控。
比如,针对供电,研制团队通过精细制定能源并网时机,精准调控能源并网功率,不仅可以让两艘载人飞船实现用电自由,还能避免能源过剩造成的用电风险。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811所神舟飞船电源分系统主任设计师钟丹华解释说,“并不能一味地让空间站提供最大的能量,而要摸索出一套既能维持飞船系统稳定停靠运行,又给空间站‘减负’的动态用电模式,这也是为后续空间站的常态化运营管理探路。”
此外,据了解,研制人员还针对两船同时停靠期间紧急撤离制定了相应策略,全力确保航天员生命安全。
新乘组任务忙
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在轨轮换后,将在轨驻留半年时间。期间,乘组将实施数次出舱活动,进行舱内载荷设备组装、测试和调试工作,操控机械臂实施舱外载荷安装,并对三舱三船最大构型组合体进行运行管理和维护。
同时,乘组还将开展科普教育等公益活动,进行数十项在轨科学研究试验和工程技术试验、飞行任务数据资料收集和拍摄,以及大量空间站平台巡检测试、设备维护照料、站务和物资管理等工作。
就在不久前的11月12日,长征七号遥六运载火箭成功将天舟五号货运飞船送达天宫,为神舟十五号乘组提前准备好了丰富充足的太空物资。
目前我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已组装完成。后续,工程将转入为期10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初步计划是每年发射2艘载人飞船和2艘货运飞船,要求航天发射要适应1年多发、滚动待命的高密度需求,让我们期待中国航天以新的伟大奋斗开启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