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朝英
这几天,价值重估成为资本市场上热议的话题,二级市场内一些投资者也借此机会开始新一轮的炒作。
价值发现是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投资者通过手中的真金白银,给予好公司更高的交易价格。这就像菜市场,有机大白菜一定会比普通大白菜贵些,而烂菜叶子给人也不一定有人要。
我国资本市场运行30多年来,成绩显著,上市公司数量已经突破了5000家,市值超过了84万亿元,培育出了一批全球行业龙头公司。
价值发现不是自动实现的,需要一个市场主体不断博弈、挖掘的过程;价值发现的结果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投资者们对公司的估值总会受到市场内外各种因素的干扰,在极端条件下,甚至会出现“市场失灵”“劣币驱逐良币”。
因此,价值重估在资本市场上并不是新鲜词儿。某种意义上,价值重估是有效市场的一种常规自我调节机制,无处不在。
当下,这个话题之所以热起来,与我国资本市场运行的“散户化”特征表现得尤为突出有关。
据证监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A股市场投资者结构正在发生积极的趋势性变化,机构投资者持股和交易占比稳步上升,个人投资者交易占比逐步下降到60%左右。但要清醒看到,个人投资者数量超过2亿,这是我国资本市场最大的市情。
同时,一些投资机构的“散户化”特征也比较明显。比如,热衷炒小、炒新,过于追求短期收益,导致市场波动幅度偏大。对于体量大、收益稳定的大蓝筹,市场的关注热度反而不高,形成了“大企业估值低、小企业估值高”的格局。
权威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国有上市公司和上市国有金融企业市值占比将近50%;民营上市公司数量占比超过2/3,近几年新上市公司中民企数量更是占到80%以上。前者的平均市盈率水平相当于后者一半左右,投资者给大蓝筹的估值明显偏低。
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监管者的关注。近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强调,我们要深刻认识我们的市场体制机制、行业产业结构、主体持续发展能力所体现的鲜明中国元素、发展阶段特征,深入研究成熟市场估值理论的适用场景,把握好不同类型上市公司的估值逻辑,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促进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更好发挥。
对于有志于长期投资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来说,当下这场关于价值重估的讨论是一个契机。我们需要慎重而全面地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是选择长期主义,投资中国真正的大蓝筹公司,跟随中国经济共同成长,还是选择短期主义,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在市场的波动中被动听候命运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