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怨天怨地怨政府,只怪自己生得苦。”34年前,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张易镇毛套村的刘克银,撂下这句在深山沟里驮水时的叹息,跑到首府银川的建筑工地打工去了。
2012年7月25日,刘克银所在的毛套村整村搬迁至宁夏中部的吴忠市红寺堡——这是全国最大的易地扶贫移民开发区,也是宁夏“五县一片”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这里累计安置了宁夏西海固8个县区搬迁来的23万贫困人口,整座县城从无到有,平地而起。
今年深秋的一天,记者走进吴忠市红寺堡区新庄集乡红川村马正清家,70岁的马老汉正坐在小院内,一边品着盖碗茶,一边逗弄着小重孙。
说起自己曾经在老家的生活,马正清直笑:“靠天吃饭,地里只有土豆和玉米。水窖里,积的是从五里地外拉来的生活用水;院子里,堆的是冬季烧炕取暖用的牛粪……”
“如今可不同了,党的好政策让我们活在了蜜窝窝里。”指着如今家中装修一新的房屋,马正清向记者介绍,他们老两口喂了46只羊、2头牛,儿子儿媳在村里建设的设施温棚内打工,手里有了余钱,不仅买了小轿车,还在去年年底扩建了新房。“家里不仅用上了太阳能,安装了净水器,儿子、儿媳也开着小车去打工。”
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在红川村乃至整个红寺堡区得到有效衔接,这是记者采访中的深刻印象。其中,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自治区乡村振兴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衔接资金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核心工作,重点支持具有较好资源禀赋、市场前景良好、带动增收较强的葡萄酒、枸杞、牛奶、肉牛、滩羊、冷凉蔬菜“六特”产业,充分发挥产业项目联农带农富农机制,在产业发展壮大的基础上,带动更多脱贫群众和移民增收致富。
以红寺堡区为例,今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第二批)共下达8901万元,其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资金7240万元、少数民族发展资金591万元、以工代赈资金470万元、“三西”农业建设资金600万元,共实施项目67个,这些资金有效带动了农民致富,让脱贫群众在小康路上稳步前行。
自治区财政厅农业农村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厅专门成立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制定了《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关于继续支持脱贫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的通知》《闽宁协作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形成了措施有力、运行规范、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
据了解,2021年,宁夏全区投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类资金100.2亿元。今年,自治区财政已下达各类资金66.47亿元,其中倾斜支持9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48.8亿元。“过渡期内,我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资金规模以及资金结构和脱贫攻坚期相比保持总体稳定。”该工作人员介绍。
“按照中央要求,今年衔接资金55%以上要投入到产业项目,”说到下一步的打算,该工作人员表示,将会同行业主管部门指导县区谋划一批促增收、稳就业的好项目,克服简单地给政策、给帮扶资金现象。“项目的谋划要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和联农带农成效这个重点,不搞大而化之、华而不实的项目,不搞同乡村振兴与农民增收无关的项目。”
2021年,宁夏脱贫人口年度人均纯收入11587元、增长15.4%。2021年底,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农民平均水平。
好政策成就好日子。红川村是宁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个缩影。宁夏大地随处可见一幅幅生机勃勃的美好画卷,脱贫后的乡亲们向美丽乡村建设迈出了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