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教育在线

一位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坚守和探索

——访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李刚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2月14日   第 09 版)

李刚,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音协合唱联盟教育培训部常务副主任、北京音协指挥专业委员会主任、京津冀合唱艺术研究会主任、北京合唱协会副理事长、北京文联理事、中国国际合唱节艺委会委员。

2019年,《追梦红楼》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现场。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后,李刚和他的学生们——3000人大合唱的分指挥团队,在天安门广场上合影。

本报记者 贺春兰 通讯员 臧明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美育的发展高度重视。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充分肯定美育对塑造美好心灵的重要作用。在此前后,伴随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学校美育工作制度建设日臻完善——人们期盼的我国美育的春天已然到来。

而从政策规划到学生的实际获得间,则需要更多一线老师特别是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努力。——编者

在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著名指挥家等诸多社会头衔中,李刚特意强调了自己最看重的身份——一名音乐教师。多年来,正是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和“责任期许”鞭策着李刚在音乐教育的道路上坚守也探索创新。

《追梦红楼》背后的师者情怀

2011年11月24日,原本可以宽松容纳400人的首都师大音乐厅内,学生观众人头攒动,过道上都站满了翘首以盼的观众,人潮涌动之下保安的帽子都被挤掉了。李刚坦言,自己没有料到,这场由自己创意实施,音乐学院学生担任合唱、演奏,并由自己指挥的音乐会——《追梦红楼》竟能受到同学们的如此欢迎。

《追梦红楼》的内容源自1987年版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配乐,经过李刚的指挥演绎,由学生担任合唱及演奏,通过大型组曲音乐会的形式呈现,意在致敬经典,用音乐的语言诠释我国传世巨著《红楼梦》。

1987年,电视剧《红楼梦》历经4年多的拍摄终于面世。那时的李刚才20岁,正是学习音乐教育的一名大学生。和《红楼梦》的结缘,就是从李刚搬着小板凳挤在人群里,抢一个小彩电看这个电视剧开始的。

自2011年起,每年11月,《追梦红楼》音乐会都会如期而至,到现在已经累计演出100余场;演出地点也从首师大校内到首都其他高校再扩大到全国。

谈到印象最为深刻的瞬间,李刚回忆说:“记得在北大演出之后,有一群北大学生一直追着我们,追到了天津继续观看。”而每次演出,台下的观众也都会用专注的聆听和热烈的掌声回馈李刚师生的这份真挚、这份投入。还有很多大学生因为看了演出而去读《红楼梦》。

学生们的欢迎更加坚定了李刚坚持在大学校园里推进《追梦红楼》的决心。

因为乐团的成员大都是学生,每到毕业季,弹古筝的走了,拉二胡的走了,人员流动给作品的演出造成不小的影响,所以每年“秋花惨淡秋草黄”的时候,李刚都要把一整套他对于《红楼梦》的理解再从头讲起,而他年年都在“一片惨淡”中坚持着。十余年来,李刚用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发电,照亮了一批又一批首师大音乐学院莘莘学子的求学记忆。

吴段就是其中的代表。据吴段介绍,组曲一共15首,每一首,每一句,每一年,李刚都是这样给乐团的学生讲解的。2011年,李刚正在筹备第一场《追梦红楼》的校园演出,那时吴段还只是一个大二的学生。从那时起,他就以二胡声部首席的身份加入了《追梦红楼》乐团。转眼多年过去,说起对李刚老师的最初印象,令他记忆犹新的是李老师在解读《红楼梦》组曲中的一个片段:“《宝黛情》是《红楼梦》组曲中最为抒情的一首乐曲,用于宝玉和黛玉两人感情交流、表达深情之处,全曲开头,古筝与中阮一前一后进入,如水流一般相互交融在一起,需要乐手们精准把控力度与速度,才能将情感的连绵与延续尽情显现出来,以体现中国古典美学的这种含蓄之美。”

“想要演绎好一个作品,指挥先吃透乐谱文本,这是基础。”在向学生教授技法的同时,李刚总是这样注重对作品背后内涵的挖掘。

感动于李刚老师对每一小节、每一拍的精雕细琢,吴段决定跟随李刚老师继续研读。在吴段看来,“一朝入梦,终身难醒”。2013年,《追梦红楼》获得了中国唱片业文艺类节目评比中具有最高学术性和艺术性的奖励——金唱片奖。“《追梦红楼》陪伴了我和同学们的学生时代,我们也随着《追梦红楼》的日臻完美而日益成长。”

天安门广场3000人大合唱幕后的锤炼

2021年7月1日上午,天安门广场上,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现场,承担过两次国家级分指挥训练任务(国庆60周年和70周年合唱指挥)的李刚内心依旧汹涌澎湃,虽然这已经是他第三次站在天安门广场上了,这一次,他率领由50名来自首师大音乐学院学生组成的分指挥团队,负责指挥近3000人的合唱团及现场7万与会群众完成暖场序曲音乐的演唱。作为这场庆典的“决胜第一拍”,如何唱齐,如何动听,既是万众瞩目的焦点,也是总指挥李刚和承担分指挥任务的他的学生们半年来排练的重点。

天安门广场占地44万平方米,3000人的阵容,总指挥站在国旗台下听来自两边的声音存在不同程度的延时,李刚解释,“这就意味着不能单纯依靠人耳来听,因为听到的声音总是不齐的,而且在广场上不同地方听到的声音也各不相同。这种情况下,只能依靠指挥,保证所有分指挥同时从耳返里听到联合军乐团的音乐,同一时间预备、呼吸、挥拍,只有这样合唱才能整齐进入、万无一失。一旦不齐,那就是万众瞩目。”因此,李刚和学生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分指挥在训练期间,没有不哭的。”李刚回忆说。李刚介绍,力量感较弱的女学生为训练打拍子的强度和力度,手上绑着沙袋进行训练,每天挥拍2万次。在高强度军事化的集中训练里,专家组还采用了末位淘汰制,根据每位候选人的表现每天进行打分排名,如此高压之下,有天晚上,一位女生失踪了。“我们找了她大半宿,大家都害怕她顶不住压力想不开,最后在湖边发现了她。她并非来自指挥专业,这么多天以来,她已经竭尽全力了,却还是没有等来太多的表扬,因此郁闷。其实大家并非没有发现她的进步,只是在期待着量变带来的质变使她更加优秀。”

半年的排练,50多岁的李刚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地陪着担任分指挥任务的学生们从零开始一遍一遍排练,也陪着学生们熬过一个个难熬的日子。

在不舍昼夜的排练下,李刚老师一直担忧的八个声部各自为营的噩梦最终随着一声整齐划一的“党的光辉照我心”画上句号。李刚心里悬了半年的大石头也终于落地。“只要国家需要,我还会上。”李刚说,“正是这样的坚持才练就了整齐划一的‘关键第一秒、决胜第一拍’”。自然,这一过程锤炼并铸就了李刚和其学生之间温暖的师生情,以及李刚师生之间强烈的家国情。

培养“一专多能”的音乐教育家

回归日常教学,李刚的目标是培养“一专多能”的音乐教育家。李刚介绍说,“‘一专’是指要有自己过硬的专业特长,‘多能’意味着学生要喜爱教育事业,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而提升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关于自己人才培养的理想,李刚表示,相较于指挥家、音乐家,“我更希望自己培养出更多的‘音乐教育家’,因为一位老师的职业生涯会有30多年,教过的学生就会有成千上万,指挥家自身的造诣很高,但未必能影响那么多人,而一位出色的‘音乐教育家’将会形成春风化雨般的持续影响,从而为一国的美育事业、为一国公民的艺术素养提升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撑。”

多年的坚守和探索,李刚将自己的育人理念总结为两点:“第一要有育人的情怀,认识到美育其实是育人的工程,是健全人格的教育;第二则要将自己的教育教学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

最初感动于李刚讲解1987年版《红楼梦》插曲的用心,原本二胡专业的吴段决心在大三改变专业从头开始学习指挥,之后,他一直跟随李刚教授完成了硕士学位的攻读。吴段研读硕士期间,李刚也正在攻读自己的博士学位,“为什么这么大年纪还要读博士,而且已经在业内拥有很高知名度?”李刚笑答:“嗨,给你们做榜样啊!学习永远在路上。”如今,毕业后的吴段已经成了一名音乐教师,周末的时候他还坚持在少年宫任教。在少年宫,有一位学生跟吴段学习了4年,“从没有基础到现在已经拿到北京市二胡演奏一等奖。不过比奖项更重要的是,他热爱二胡这个乐器。这样我的教育才是有效果的。”

如李刚所期,学生们传承着李刚对音乐教育的热爱,并通过具体而微的努力,影响着更多的家庭。

2022-12-14 贺春兰 ——访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李刚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5259.html 1 一位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坚守和探索 35,259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