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教育在线

李刚努力的背后:

审美素养与幸福感高度相关​

贺春兰 臧明楚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2月14日   第 09 版)

“你们注意到没有,咱们聊天儿的这里放的背景音乐是黄梅戏?”李刚问。面对突然的提问,记者和在场众人都愣了一秒,才意识到室内的背景乐——委婉悠扬的唱腔搭配清脆明亮的高胡,正是黄梅戏。“这就是美育的目的,提升公民的审美素养、文明素养,从而让人懂得也有能力欣赏身边随处可见的艺术和美。”在激情四射地讲了自己源于热爱的种种在音乐教育教学上的探索之后,李刚娓娓道来其行动背后更为理性的原因,“审美素养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也一定会提升。一个孩子接受美育的熏陶,才能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进而创造美。”

几十年来,经历了一茬茬学生的离开,几十度“秋花惨淡秋草黄”的时候,李刚依然在坚守。而数十载坚守的背后,是他对美育意义的理解和对音乐教育的热爱。

记者与李刚的结识,源于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张立萍的推荐。3年前,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之际,记者和原云南省政协文史委副主任郑明、全国政协委员黄宇光医生等携手为一线抗疫白衣战士们创作一首歌。曲子出来,演唱者张立萍在接受邀请的同时建议再请著名指挥家李刚就原曲子和歌词做些调整,“找他吧,这是一个非常值得信赖的音乐教育家。”张立萍委员如此推荐。确实,李刚的热情和耐心鼓励记者和他一次次地联系,对词曲进行一遍遍地修订。“也谢谢你们给我这个机会,这次疫情涌现出了很多公众自己创作的公益歌曲,大家用这样的艺术形式来表达对一线白衣战士的鼓劲加油是好事儿,全民族音乐素养的提升也一定有助于社会和谐、人们幸福感的提升。”

“那么如果一个人从生下来从来没有接触过艺术,这个人会变成什么样?”记者问。李刚答:“我很认同一位教授的看法:‘幸福少、成功难、破坏大’。美育培养的是审美素养和文明素养,缺乏对美的体验,幸福感自然会减少;为什么说成功难呢?当下靠单打独斗是很难成功的,作为群体艺术的载体,孩子们从一开始接触合唱合奏就要学会倾听,学会配合,与人合作的种子也就自然种下了。”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会上宣布:我国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而敏感的李刚则意识到:这些刚刚走出贫困的人们还需要“精神脱贫”。于是,李刚萌生了一个愿望:对这些曾经的贫困县加强合唱教育,通过对这些地区音乐教师进行系统性的培训,让每一个区县都有几位会排练、会指挥的合唱骨干人才,这样以点带面,地区学校合唱的整体水平就会提升。而合唱背后则是师生整个艺术素养、审美素养、文明素养的提升。

在李刚的愿景里,全国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开口唱歌,每一所学校里班班都有歌声。以合唱为艺术载体,在成本非常低廉的情况下推进学校美育的整体提升。

正是基于这个信念,几乎每年暑假,李刚都会抓住这个绝佳的机会,带领学生一起参加教学实践、奔赴全国各地进行关于指挥的教育教学培训。“之前我们去贵州调研,问当地的小朋友,认不认识五线谱,孩子们听了直摇头;尽管一点理论基础也没有,但是如果你教他们唱两句,他们马上通过模仿就能学会,那音色简直就是来自山林里的天籁之音!多少音乐天才因为我们音乐教育的缺失被埋没了。”说起这些,李刚颇感遗憾。前往基层培训讲座的时候,李刚经常发现,在很多中小学里,许多音乐老师都是语文老师、数学老师兼任的,“我是教数学的,他们缺音乐老师,因为我喜欢音乐就让我来代这门课了”,一位基层男教师挠着头对李刚说。“从前,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被语数外占用的情况普遍存在。人们对美育的意义理解不够啊!”李刚不无遗憾。

随着系列政策文件的颁布,中央“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落地,这一局面正在改变。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最近,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印发。显然,美育的普遍性作用和意义得到高度重视,我国美育的春天已经到来。而从国家层面的重视到校园里班班有歌声的常态,还需要李刚和他的学生们,需要更多这样的艺术教育工作者,努力再努力。

2022-12-14 贺春兰 臧明楚 李刚努力的背后: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5260.html 1 审美素养与幸福感高度相关​ 35,26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