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新闻眼

在语言的交流碰撞中增进文明互鉴与融通

——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陈众议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2月15日   第 04 版)

本报记者 司晋丽

记者:我们了解每一种文化,都是从语言文字开始。您第一次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是哪一部?从中体味到不同文明有何交汇之处?

陈众议:文学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审美和价值影响无可取代。我读到的第一部外国文学作品应该是《一千零一夜》,它是阿拉伯文学经典,同时也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文学经典。首先,它是无数部名著的汇集,散为万珠,聚则一贯,让我想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许多故事,如《搜神记》《幽冥录》等。其次,它既是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人的共同创造,也是阿拉伯人-波斯人-希腊人的共同创造。“一千”是许多,加“一”是许多“+”,是无穷无尽。每个古代创造者都不知道自己是这部巨著中的一分子,但每个近现代文学家都有意无意地在延续山鲁佐德的故事,我自己也一样,譬如新近出版的《如是我闻》。曹雪芹的红楼梦中人就很是心有灵犀,我们又何尝不是那个阿拉丁?魔法师可以听见阿拉丁在中国的脚步声,而我们正是道高一丈、决计戳穿魔法的阅读者和写作者。在那些神魔诡道、冒险故事的背后,都蕴藏着源自远古的人类集体无意识。时至今日,它们还在对我们的想象产生作用。除了《一千零一夜》,几乎同时进入我视阈的还有《安徒生童话》《堂吉诃德》等许多名著。著名心理学家阿瑞提说,如果没有哥伦布,总会有人发现美洲;如果没有伽利略,也总会有人发现太阳黑子;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倘使没有莎士比亚,又会有谁来创作《哈姆雷特》呢?这一触及文学本质之问应该成为常识。当然,遗憾的是阿瑞提不知道《红楼梦》,较之于哈姆雷特这个丹麦王子的传奇,《红楼梦》才是更好的个例。如果没有满汉、南北文化的交融,如果没有家道中落、繁华泡影的这一个曹雪芹,那么这世界是断然不可能有《红楼梦》这样一部旷世巨制的。今天受电子产品和西方思潮的裹挟,不少年轻朋友将《红楼梦》等中华名著视为“死活读不下去”的作品,殊不知中文之美美在文学,文学之美美在中文,而中文是中华文化的载体。

记者:您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留学生,1978年第一次走出国门,是怎样克服语言障碍的?

陈众议:我是带着懵懂和决心、敬畏和憧憬离开祖国的,抵达北美大陆后首先遭遇的便是语言问题,于是买了一台砖头式录音机随身携带,反复查字典温习功课。那是一段较为艰难的时光,但沉重的抱负和坚韧的决心让我很快从只能听懂零散的单词慢慢进入状态,开始了有意找外国同学交流、用肢体语言和夹生洋文表达的阶段。这个过程大概持续了将近一年。而潜入一种文明的最好方法一定是阅读其经典作品,由浅入深,持之以恒。我记得当时后现代主义的各种思潮和方法正大行其道,但所幸坚持传统方法和文学经典的依然大有人在,甚至可以说绝大多数外国教授仍致力于用风格、修辞、审美价值、知识考古和社会历史批评等传统方法阐释经典。当然,文学作为人类情感、心性和族群、民族、阶级、国家、区域社会历史、审美传统的鉴镜和表征,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一览无余的,需要长期的阅读、思考和辨析。同理,对我们自己的文学经典也是如此,无论《红楼梦》还是唐诗宋词、楚辞汉赋等等,都是常读常新的。会心之处、动情之时,它们都是古今对话的最佳平台。

记者:新中国成立后,借助钱锺书、杨绛、冯至等大家数十年如一日的写作和翻译工作,国内读者打开一扇扇看世界的窗户,也架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杨绛先生曾用“一仆二主”说来诠释译者的使命,令人充分感知到其中艰辛。您怎样看待这些“大先生”们在增进中外文明互鉴中所作的贡献?

陈众议:由于工作关系,我曾同钱锺书、杨绛、冯至,以及他们的学生许渊冲先生等老一辈学者、作家有过交往和交集。去年,在纪念许渊冲先生百年华诞之际,我作过致辞,除了历数许渊冲先生在中译外、外译中方面的不懈努力和巨大贡献,还列举了他年轻时期对“三民主义”的译法:“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并在毕生的翻译实践中提出了“三美论”和“三化论”。这些思想既有对钱锺书先生的“化境”说和杨绛的“一仆二主”说的继承,也有他基于实践的创造性发挥。至于冯至先生,他不仅受到过鲁迅的褒奖,被称为“最优秀的抒情诗人”,而且凭借《杜甫传》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赞扬。钱锺书先生更是在古今交融、中西比较的基础上既反对盲目的文化自信与自卑,又横扫西方中心主义的偏见与傲慢。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一大批名家大师为我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进行了开拓性努力,其中还提到了钱锺书先生。

记者:现在,每天依旧有源源不断的外国小说、诗歌等作品被介绍给中国读者,同时中国作品、中国故事也在被翻译成各种语言。但总体上还是外译中多一些。在对外传播中,怎样才能形成与现阶段中国发展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陈众议: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外文化交流日趋深广。不过,如何平等对话、中外互鉴,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就拿文学来说,中国文学真正走向世界,首先有赖于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擢升。无论是19世纪的英法文学,还是20世纪以来的美国文学,走向世界都倚赖其背后强大的国力。同时,话语权的争夺确实不能等。我们要注重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主动借鉴世界优秀文化,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中华文化的许多重要元素是具有世界意义的,譬如和平思想、大同理念。钱锺书先生认为“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同样,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民主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反之,所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们的辽金蒙满等多少曾经的“异邦”,一俟融入中华文化,也便再没有侵略、压迫和奴役其他国族。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乃天人之和,中和殿乃人人之和,保和殿乃人己之和,便是对中华文化的高度概括。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我一直持续倡导全民阅读,同时加大经典在中考和高考的权重。后者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外语教学也不能偏废,我国是经济全球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动者,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除了自强不息,必定也还需要有心有圆,求包容、致中和,道器平衡、内外融通。

2022-12-15 司晋丽 ——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陈众议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5293.html 1 在语言的交流碰撞中增进文明互鉴与融通 35,29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