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汉辉 骆沙鸣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塑料生产国和消费国,同时又是世界上竹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我国被誉为“竹子文明国度”,竹林面积占全球1/4,竹材产量占世界1/3;竹林面积、竹材蓄积、竹材产量以及竹产品对外贸易均居世界前列。
竹子具备涵养水源、减少土壤流失、净化大气、减灾及促进农业增产以及美学效益等优点,还具有强度高、韧性好、硬度大、可塑性佳等特点。当木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优质竹制板材可以作为绿色环保材料的补充,满足多元化建筑的市场需求。而且竹子制品的整个生命周期都能保持固碳作用和低碳水平,甚至负碳足迹。
目前,竹子循环产业链已形成10个领域近万种产品。截至2020年,中国竹产业总产值近3200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22亿美元,占世界竹产品贸易总额的60%以上,居世界首位。
塑料生产和使用的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的3.8%。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1年发布的报告预计,到2050年,全球塑料累计产量将增长到340亿吨,年塑料废弃物产生量约为3亿吨。
在今年召开的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议上,国际竹藤组织提出的“以竹代塑”倡议成为大会各方共识,并列入高层对话会成果清单。
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竹子在禁塑限塑、绿色发展中大有可为,“以竹代塑”也是实现“双碳”目标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有力抓手。为此建议:
坚持统筹兼顾,推动竹林产业融合发展。要数字赋能竹林改试点,加快竹林业票证管理、竹林交易平台建设、保障“地票、竹林票、碳票”实现精准确权、精细管理。加快促进木竹加工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竹林经济规模,加快发展竹林旅游产业,促进乡村振兴与竹林旅游融合。进一步加强我国竹林种子基因库建设,持续优化我国竹林品种结构,严格竹林资源监管,守护绿色生态安全屏障。
加快“以竹代塑”工作步伐。建议各地方出台推进“以竹代塑”专项工作方案,对接国家将竹资源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探索竹子制品替代塑料技术与方案,加大相关产业科技研发力度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促进“以竹代塑”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制定相关竹质产品行业标准,如竹微丝复合包装材料等可在日常生活包装袋、饭盒、水杯和工业生产、建筑建材、纺织造纸、军工医疗等行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延伸竹制品使用与竹资源培育、生态作用、竹文化创意等形成的全产业链。通过竹木并举、以竹代塑、竹钢协同、竹瓷互补等,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加快形成可推广复制的“以竹代塑”的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支持“以竹代塑”产品优先纳入各级政府绿色采购目录。鼓励各地方出台包括补贴、土地、专项资金、税收等在内的引导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推动酒店餐饮业和家居产业加快“以竹代塑”,创新竹产品代塑的用途、效率及标准化发展,广泛宣传有关“以竹代塑”的科普知识。通过试点示范建立竹产业基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孵化生成更多竹产业“专精特新”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加速发展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的竹质材料经济模式。
大力发展“以竹代塑、以竹治污”系列竹类新产品,打造多个省级竹林千亿产业。设立笋竹精深加工示范县及竹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重点县。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建立更多直通乡村供竹网络,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发展竹编无醛建材,应用于我国装配式建筑和抗震抢险拼装房、新型竹子家具、装饰材料等。应用竹缠绕管道,替代部分塑料建材在城市供水系统中使用,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大力推广智能碳化成型竹制品等新材料应用,生产碳化复合竹编土木格栅、竹微丝复合包装材料、碳化竹编基复合管等产品,加大竹吸管相关竹产业企业对“一带一路”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作者肖汉辉系福建省政协委员、泉州市政协主席,骆沙鸣系全国政协委员、泉州市政协一级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