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民营周刊

以科技创新助力种业振兴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2月16日   第 06 版)

作者:徐大勇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主题,体现了我们党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的战略定力,进一步指明了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前进方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是根本。要始终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

方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在农业科技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振兴,而要实现产业振兴,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其核心和关键在于农业科技创新。

(一)以创新推动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种子、耕地等资源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最重要的基础支撑,我们将强化科技引领支撑,激发地方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活力潜力。围绕粮食安全、种业振兴,重点加强粮食、畜禽、蔬菜品种创制和生产技术科研攻关,在农产品供给数量和品种质量上持续突破。全力推进地方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沿海滩涂等后备耕地资源改良,全方位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增加粮食生产土地面积。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持续提升设施装备与科技生产水平,增强农副产品的季节均衡性供应能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根据区域自然资源禀赋,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和种植模式,因地制宜建立科学合理的轮作、休耕、带状复合种植制度,扩大大豆和油料作物的生产保供。

(二)以创新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农业绿色发展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要立足地方生态特点,推动创新资源向农业绿色低碳发展领域倾斜,全力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农业技术支撑体系。全面加强农业投入品精准减量、环保高效肥料、绿色防控等绿色发展关键技术攻关,因地制宜研发推广作物固碳、土壤增碳、全产业链降碳和零碳的农业发展模式。着力推进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废旧农膜等资源化利用,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农业技术,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链。主动探索研发农业碳排放核算方法、农产品碳标识标准,打造低碳品牌更好为农产品赋能。

(三)以创新加快数字农业建设。随着传感器、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向农业渗透融合,农业生产方式将迎来巨大变革,我们要加大智慧农业技术攻关,加速农业生产方式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深入推进智能农机、农艺、农信高效融合,针对不同生产规模形成“套餐”式技术应用模式,提升农业精准作业与信息化水平。推进稻麦等主要农产品从耕种收管理直至收获的全程机械化,加强设施农业、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领域农机装备提档升级。加快农业传感器、农业产业大数据云平台的研发应用,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管理数字化、服务网络化。

症结:亟须突破支撑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

(一)农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种质资源创新开发是为数不多没有自我造血功能的研究领域。近年来,农业科研经费相对不足,种业培育方面的经费随之同比例降低,以连云港市农科院种质资源库(圃)建设为例,种质库的运行经费主要依靠市农科院的基本科研业务费解决,资源向社会无偿共享,而要自身承担种质库的运行和资源繁殖鉴定的费用,不仅给建设单位带来了很大负担,也给从事种业研发人员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品种选育是一项长期工程,经费保障不足导致工作无法充分有效开展,致使大量科技资源沉淀,品种创新受阻,不能满足连云港市加快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战略需求。

(二)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亟待突破。目前,还存在科学研究同质化发展的问题,科学研发活力不足,试验研究重复问题突出,科技创新和转化的整体效率不高,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技术难题尚未解决。比如在稻麦、果蔬等作物的品种选育、品种改良和品质提升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核心关键技术的布局和协调攻关。

(三)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质是把科技成果应用到实际中。目前,地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较低,科技创新和农业生产联系不紧密,主要原因有,一是现有的农技推广体系、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不健全;二是在家务农的种养农户以老年人为主,他们在接受培训后不能将农业“良种、良技、良法、良具”配套技术广泛推广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导致成果应用处于“低水平”状态。

(四)高水平创新合作平台欠缺、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地方与国内知名农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欠缺,农业科学研究水平较低。从整体来看,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总量缺口比较大、“高精尖”创新农业科技人才较缺乏、效用发挥还不充分、人才融入“三农”工作还不紧密、培育机制还不健全等问题尚未有效解决;随着城镇化发展,职业农业经营者减少,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农村实用人才素质低、后备新生力量不足,人员观念比较传统,智能化、信息化的高性能机械应用率不高。

(五)基层农技推广管理体系有待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但目前基层农技推广存在问题较多。主要是管理体制不协调,机构公益性职能弱化。乡镇农技推广站在行政上受乡政府领导,业务上接受上级农业部门的指导,实行双重管理体制,机构设置不科学,存在管人与管事相分离的现状,导致涉农主管部门不能有力地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管理和指导,乡镇安排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完成行政工作偏多,开展农技推广工作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少,基层推广队伍年龄结构老化,农业新科技的推广能力弱。

建议:多措并举助推种业振兴

(一)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地方应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切实将农业农村社会经济的增长方式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完善科技投入机制、项目立项机制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资金保障制度。

(二)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行动。组建一批由农业首席专家、产业技术带头人、乡土专家等组成的农业战略科技创新项目技术攻关专家团队,深入产业基层一线,对接农业核心问题,找出路、想方法、出对策,推动作物遗传育种、现代农机装备、智慧农业、绿色发展模式等领域自主创新,加大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的联合攻关,增强示范推广应用效果。同时要加大对地方农业地方优良品种的保种与提纯复壮的扶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强化技术规范、顶层设计和资金保障,建设地方特色品种繁育基地,开展品种扩繁,服务地方特色农业发展需要。

(三)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一是大力推进载体创新,广泛建立农业科技合作联盟,推进农科教、产学研深度结合,重点开展市级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使不同专业、领域、部门的科技人员围绕共同的技术创新目标有机对接、深度协作和推广转化,以解决目前单项技术成果多、集成创新成果少,理论成果多、实用技术创新成果少的矛盾。二是鼓励创建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加紧建立一批院士、博士工作站、农业重点实验室以及农业科技研发中心,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和农产品物流园区设立创新创业基地,进一步放大集聚和示范效应。三是探索建立集农技指导、信息服务、应用评价等于一体的农业农村综合性科技服务体系,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到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中。积极发展农业技术咨询、技术中介、技术服务机构,构建为农服务科技创新联盟、农村电商大平台,通过技术服务,壮大基层农业科技力量,增强农业科技示范推广能力。

(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是搭建农业科研平台。与国内知名农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依托高校和院所的人才技术优势,开展现代农业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成果转化,农业科技项目攻关和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示范推广工作,提升地方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二是打造科研团队。促进科技创新人才“引好”与“育好”“留好”与“用好”。着力培养一批创新引领型人才,通过推动内部体制机制创新和管理改革,探索建立人才培养、遴选的长效机制,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激发系统科技人员的创新动力与活力。三是强化培训。要加大基层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把科技培训的重点放在种养业、加工、技能等领域,加大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训力度,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五)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机制。合理设置基层农业推广体系机构。对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改革,要按公益性、区域性、综合性、层次性的原则,因地制宜设置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可以选择在乡镇范围内进行整合的基础上综合设置,采取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向乡镇派驻农技人员,跨乡镇设置区域站,也可因地制宜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或行业站。从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到推广对象之间,根据推广组织的不同目标定位、技术条件、环境条件设置合理的基层组织,既要防止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出现断层,又要防止设置过多的基层组织。进一步探索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模式。利用现有的农业科技项目建设示范基地,借助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载体,通过新品种引进试验和新技术示范展示,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把服务延伸到村、引导到户。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连云港市农科院院长)

2022-12-16 徐大勇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5361.html 1 以科技创新助力种业振兴 35,36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