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颖
2017年末,苏州民族管弦乐团以一场《丝竹江南·丝竹交响》音乐会首次集体亮相。经过五年的奋进发展,日前,一场庆祝苏州民族管弦乐团五周年的《国乐交响》原创作品音乐会,再度奏响磅礴恢宏的国乐之声,让观众领略了中国音乐的无穷魅力。本报记者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播民族乐团、苏州民族管弦乐团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彭家鹏,讲述在中国民族管弦乐创新发展之路上的探索和思考。
传递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声音
文化周刊:在《国乐交响》音乐会上,苏州民族管弦乐团以精湛的演出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走过五年中国民族管弦乐创新发展之路,您有怎样的感受?
彭家鹏:一场音乐会要想打动观众,有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一是优秀的音乐作品,二是乐团对作品的深情诠释与精湛表达。这两点正是我对乐团发展最为着力的地方。具体来说,就是要创作展现中华文化底蕴和风采的优秀作品,打造交响化、国际化的民族管弦乐团。
苏州民族管弦乐团成立时,艺术定位是“丝竹江南、丝竹交响”。我们知道,西方交响乐在其发展道路上涌现了莫扎特、贝多芬、舒曼等大师级音乐家,以及众多顶尖交响乐团,很多经典作品久演不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科学的发展规律,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这些年,研究西方交响乐发展道路和管理方式等方面,我认为,中国民族管弦乐要注重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积极探索中国民族音乐的现代化、交响化、国际化之路,让更多中国民族管弦乐的经典作品奏响世界。所以,在乐团建设上,我们不断探索和完善符合中国民族乐器特色的民族管弦乐团编制,精心打磨乐队演奏水平。同时,通过委约创作的形式,邀请全国著名的作曲家来采风,深入生活、汲取灵感,打造与乐团艺术理念相契合的优秀原创作品。
不久前这场《国乐交响》音乐会,是对乐团五年来艺术成果的一次集中体现,我们希望借此向所有观众传递属于江南音乐和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声音。
植根中华文化沃土
文化周刊:本次音乐会上的《艰难与辉煌》《光明》两部作品正是委约创作的成果,请您谈谈委约创作的情况以及这些作品的特色。
彭家鹏:这5年来,通过向作曲家委约创作,乐团有了近18部优秀作品,大部分都获得了国家和省级的文化奖项,观众们非常喜欢。比如赵季平的《风雅颂交响》,取材诗经,用独特的音乐语言向中华传统经典致敬,讴歌祖国、讴歌时代、讴歌人民、讴歌英雄,展现了领航新时代泱泱大国的形象和魅力;张朝的《干将莫邪幻想曲》取自苏州民间传说“干将莫邪”的感人故事,向观众传达了大爱、大义、大勇的精神力量;姜莹的《艰难与辉煌》献礼建党100周年,体现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唐建平的《江河湖海颂》,既有磅礴的气势带来大江东去、一泻千里的强烈冲击力,又有碧波荡漾的律动中老百姓对生活的喜悦,等等。
这些作品的艺术水准非常高,因为作曲家们深入生活很扎实,讲的是他们熟悉的故事,并且在音乐表现的语汇上熟练运用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值得强调的是,音乐是建筑在文化的母体之上的,作曲家要有娴熟的创作技法,但只有技法的音乐不会感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为民族音乐提供了丰厚的滋养,经过作曲家的创造,我相信能够在中华文化的根脉上产生更多中国音乐经典,为世界音乐增添更多色彩。
文化周刊:如何把优秀的作品演绎出来?在乐团的建设方面,您的体会如何?
彭家鹏:乐团是一个载体,通过完美的配合,演奏出和谐之声,让观众感受旋律的动听、领略作品的风采,进而体会到音乐的魅力、文化的魅力。作为民族管弦乐团,我们不断探索和丰富中国民族管弦乐的演奏方式。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民族音乐也是百花齐放,民歌、诗歌、戏曲,乃至方言都具有很强的音乐性,成为中国音乐的独特元素。而民族乐器非常适合表达这种独特性,比如有的旋律你会觉得非笛子的音色莫属,有的地方又觉得只能是琵琶,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地道。乐团的演奏要使民族乐器成为一个有机表达的整体,把中国音乐的细腻柔美、如泣如诉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传统与现代相融合。
为此,乐团的同仁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刻苦练习提高演奏水平,精心打磨演出。与外国乐团相比,我们只是风格不同、载体不同,在演奏演出的艺术水平上,我们要以最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如此才能用民族管弦乐团这个载体奏出中国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跟世界其他国家的音乐平等对话、深入交流。
铸就精品攀登高峰
文化周刊: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对于民族音乐的发展,您有什么思考和期待?
彭家鹏: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一系列讲话,我深深感到“精品”的重要性,用精品力作不断攀登文艺高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新征程上,中华大地充满了丰富的故事、跃动着火热的音符,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动民族管弦乐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持续不断用中国民族管弦乐精品力作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
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是新时代文艺工作使命担当,对于我们来说,要将中国民族管弦乐演绎得更专业,通过“丝竹交响”走向世界,推进中华文化传播,为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创新与发展贡献更大力量。我希望有一天中国民族管弦乐能够在全世界开花结果,形成国际性的品牌,不仅中国观众喜爱,同时让世界各国的观众欣赏这一来自东方的音乐和文化,通过中国民族管弦乐认识和喜爱中国音乐、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