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钟祖荣
随着“双减”政策在各地的深入推动,我们欣喜地看到,“双减”打了硬仗,下了狠功,取得了明显成效,新的教育生态初步形成。但也要看到,教育的竞争与学生负担是个复杂问题,影响因素复杂多样,教育质量满足需求也非短期之功,一种新生态的构建与稳定也需要时间周期,因此,仍需要针对关键性问题采取理性态度,持续精准发力,让“双减”切实取得新成效。
严格把住学生健康关口。只要把住健康关口,把住睡眠和休息时间,可以反向控制学习时间:具体而言,家庭和学生要按标准保证学生获得必要而充足的睡眠时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小学生每天睡眠不低于10小时,初中生不低于9小时,高中生不低于8小时。确因时间不够完不成作业,影响了睡眠,就要坚决停下,以保障按时而足量的睡眠。学校要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等措施,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保障学生有良好的学习状态和充沛精力,提高学习效率。提升精神健康、心理健康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教师全员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技能,心理教师专项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加强医教协作水平,关注心理健康重点问题群体个体,切实解决学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不断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双减”的重要措施是安排好课后服务。目前,很多学校都在提高课后服务参与率、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课后服务在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方面还有不足,尤其是学习困难学生、中等学生。因此,完善课后服务质量仍是今后努力的重点。当前尤其需要加强学生课后服务需求调研,根据学生实际需求,有针对性提供服务,作好动态调整安排。同时要特别注意,发挥人工智能在个性化辅导方面的作用。很多学生需要的是个别化的辅导,这更多依靠信息化手段来实现。政府还可以购买一定服务,重点向农村边远地区学校和资源短缺学校倾斜。
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堂质量高则课后压力小,所以,减轻课后服务压力的前提,仍然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减轻教学中的外在认知负荷,这是长期的任务。所谓外在认知负荷,是由于教师教学设计不当、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差、对所教知识的本质把握不到位而产生的学习时间浪费和不必要、无用的学习负担。所以,学校要研究高质量的教学规律和方法,让教师在把握知识的规律性上、把握学生的学情上精准发力,做到少而精、见实效。比如同一内容的文字和图片、视频最好同时出现,效率就高,如果分开呈现就会增加认知负荷。这是科学减负。
加强学业负担规律的研究,实现学生学业负担最优化。所谓最优化,既不是负担过重,也不是负担过轻,负担过轻同样达不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简单地说,就是成本和效益的关系,必要的成本和最大的效益,就是最优化。教师、家长和学生要把握,做到:科学减负,差异减负,或精准调控以让学生的负担结构最优化,负担要适度。
加强学业负担的动态监测与精准调控。学业负担监测机制已建立,但局限在督导和整体层面的情况,没有具体到学生个体。研究表明,小学阶段学业负担重的往往是少部分学生,有乏能型、压力型等不同类型。建议学校也建立监测机制,通过调查和班主任的观察分析,筛出学业负担过重或过轻的学生,根据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控,做到减负的差异化和精准化。
分类是缓解分层压力的良方。要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宣传多元的人才观。人才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在素质上是有差异的,如科技人才和文艺人才、体育人才、管理人才、技能人才之间差异就大,每类人才有其特殊的成长规律和价值。不要过多看重人才的层次性,而要更多地看重类型差异,通过增加出口来缓解分层集中的压力。在就业政策和分配政策层面,提高技能人才的收入水平。
(作者系国家督学、民盟北京市委常委、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