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生态周刊

争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2月22日   第 06 版)

作者:谷树忠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和丰富经验;展望第二个百年目标,生态文明建设面临诸多挑战的问题,需要积极应对和认真解决;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要服从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一、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和丰富经验

(一)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系统性成就

一是生态文明思想全面确立。包括生态兴则文明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等科学内涵在内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确立,成为指引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同时也成为备受国际社会推崇的先进理念。

二是绿色生态意识全面确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资源节约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保育意识,以及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确定发展方向、目标、规模和速度的量力而行意识,在全社会各个阶层深入人心,同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作斗争的风气已经形成。

三是生态文明制度全面建立。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出台为标志,加之百余个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方案的陆续出台,覆盖资源、环境、生态、空间、产业等各个相关领域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框架已经形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四是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江河湖泊等地表水体水质明显改善、地下水位和水质恶化趋势得以遏制,国土绿化水平持续提高,生物多样性实现由减到增的转折性变化,土壤污染开始得到治理、污染土壤得到合理处置,人民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满意度持续上升。

(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原创性、指导性经验

一是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事实证明,越是党委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其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越往往比较顺利、效果比较显著。

二是坚持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参与。越是各类社会团体、组织在生态文明领域比较活跃的地方,其生态文明建设越往往认知度、参与度比较高,走错路、弯路的情况比较少。

三是坚持生态文明制度的全面创新。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关键所在。

四是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相互掣肘、推诿塞责行为会极大地妨碍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和成效。

二、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一)面临诸多挑战

展望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下行压力持续增大,稳增长的目标需求势必会冲击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压力。

二是逆全球化阻碍全球资源配置及治理体系的优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策略受到冲击,不利于我国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利用,进而影响生态和环境保护进程。

三是国际科技封锁阻碍包括绿色发展技术在内的先进技术的国际传播,可能延缓、削弱绿色技术的支撑保障能力,既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也不利于高质量发展。

四是源于发达国家的国际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逆流开始显现,对于我国持续有效地推进节能减排、碳达峰碳中和产生消极影响。

这些挑战,既可能是长期的,也可能是暂时的,要积极应对,变不利为有利,努力抢占世界绿色发展的先机。

(二)尚存系列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是复杂的、艰苦的,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依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与水平还有待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立法工作亟待启动,以消除资源、环境、生态等相关法律间的非一致性、非全覆盖等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执法的队伍、能力建设有待加速,以提高执法的合法性、权威性和有效性。

二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行政管理体制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完善。资源、环境、生态、空间的管理体制,资源统一监测、调查、评价体制,生态系统统一监测、调查、评价体制等,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完善。

三是市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彰显。充分反映稀缺度和供应关系的资源及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环境污染排放定价及市场交易机制,碳排放定价和市场交易机制,以及市场参与生态修复的机制等均有待建立健全。

四是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与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社会公益组织在我国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公民、社团、企事业等社会主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还有很大空间。

五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规范标准还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领域的国家、行业、地方等层次的目标体系、评价体系,以及相关规划、计划、规程、标准等,亟需建立健全。

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支撑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包括节水、节能技术在内的资源节约技术,重点环境污染物监测、治理技术,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技术,重点产业绿色发展技术等的支撑能力亟待增强。

三、面向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核心要义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反对试图征服自然、大规模改变自然、向大自然无限制索取、掠夺式开发利用自然、破坏自然的行为和现象。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大致有6大重点:一是要节约资源,重点抓好节水、节能、节地、节粮、节材,走资源节约式的中国现代化道路。二是要保护环境,重点抓好大气、水、土壤和人居环境保护治理,走环境友好式中国现代化道路。三是要保育生态,重点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走生态保育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四是要优化空间,重点优化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的结构与布局,提升各类空间的质量和效能,走空间合理的中国式现代道路。五是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重点推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的绿色化、生态化,降低其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生态占用水平;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发展生态修复产业,走经济产出和生态产出双增长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二)加速美丽中国建设进程

“美丽”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核心内涵和重要标志之一,建设美丽中国是人与自然和皆共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美丽中国的内涵十分丰富,可以形象地概括为天蓝、地绿、水清、土净、田沃、景秀、居美、园洁。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官民协力、央地协作,由点及面、先易后难,上下联动、城乡互动,持之以恒、扎实高效地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进程。

四、政协委员要争做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者和引领者

政协委员、特别是全国政协委员,作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政治性人物,要理所当然地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流和热潮之中,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力争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参与者、重要贡献者和行为引领者。

(一)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传播者、践行者

要全面、深入地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做生态文明思想的传播者,利用各种平台、渠道、媒介和场合,原原本本地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髓和要义;要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自己的工作,树立崇尚节约、崇尚环保的绿色生活方式。

(二)做国内外先进生态文化的传播者、践行者

文化决定行为,优良的生态文化是生态环保的不竭动力。作为政协委员,尤其要认真学习我国优良的传统生态文化,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生态文明时经常引经据典,我们要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从传统文化中挖掘优良的生态文化。

作为政协委员,要加强生态文化修养,牢固树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意识,坚决地同竭泽而渔、乱砍滥伐、乱排污水、乱扔垃圾、乱占耕地等不良行为作斗争,同时还要积极参加植树造林、保护河流、保护湖泊、保护湿地、保护草地、保护耕地、保护森林、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活动,践行优良生态文化。

(三)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见证者、建言者

体制改革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关键所在。作为从事相关研究的政协委员,我要在以往参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相关研究、评估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特别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要求,深化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保育、空间优化、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等方面的体制、机制、规制和法制研究,尤其要进一步明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路径、机制与模式等研究,以提案、报告等多种形式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

2022-12-22 谷树忠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5657.html 1 争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35,657 /enpproperty-->